中原文化影响下古村落景观研究--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课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1.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2页 |
1.4.1 国内古村落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0-11页 |
1.4.2 国外古村落研究现状及水平 | 第11-12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7 研究框架 | 第15-17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7-31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2.1.1 中原地域范围界定 | 第17页 |
2.1.2 中原文化的定义 | 第17-18页 |
2.2 中原地区概况 | 第18-22页 |
2.2.1 中原地区历史 | 第18-19页 |
2.2.2 中原地区文化背景 | 第19-21页 |
2.2.3 自然条件 | 第21-22页 |
2.3 中原文化的特征、源头与影响力 | 第22-26页 |
2.3.1 中原文化的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3.2 中原文化的发展 | 第24-25页 |
2.3.3 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| 第25-26页 |
2.4 中原文化在古村落中的传承与发展 | 第26-31页 |
2.4.1 中原文化对古村落景观形成的影响 | 第27页 |
2.4.2 中原文化对古村落景观历史演进的影响 | 第27-31页 |
3 河南临沣寨外部景观格局及内部景观结构与形态 | 第31-51页 |
3.1 河南临沣寨概况 | 第31-34页 |
3.1.1 自然地理环境 | 第31页 |
3.1.2 历史背景 | 第31-32页 |
3.1.3 人文精神 | 第32-33页 |
3.1.4 宗族氏系 | 第33-34页 |
3.2 选址理念 | 第34-37页 |
3.2.1 自然因素 | 第34-36页 |
3.2.2 排水防洪 | 第36页 |
3.2.3 防御系统 | 第36-37页 |
3.3 边界及入口空间景观研究 | 第37-43页 |
3.3.1 边界景观研究 | 第37-39页 |
3.3.2 入口空间景观研究 | 第39-43页 |
3.4 街巷空间组织研究 | 第43-48页 |
3.4.1 街巷空间特征 | 第43-44页 |
3.4.2 街巷尺度 | 第44-45页 |
3.4.3 街巷节点 | 第45-47页 |
3.4.4 街巷铺装 | 第47-48页 |
3.5 河南临沣寨院落空间结构 | 第48-51页 |
4 河南临沣寨细部景观要素构成 | 第51-61页 |
4.1 隔扇和槛窗 | 第51页 |
4.2 匾额和楹联 | 第51-52页 |
4.3 抱框墙和门槛 | 第52-53页 |
4.4 装饰艺术 | 第53-61页 |
4.4.1 砖雕 | 第53-56页 |
4.4.2 木雕 | 第56-57页 |
4.4.3 石雕 | 第57-61页 |
5 中原古村落景观的现代意义及保护与传承 | 第61-69页 |
5.1 中原古村落景观的价值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1.1 择基理念价值 | 第61页 |
5.1.2 人文景观价值 | 第61-62页 |
5.1.3 建筑景观价值 | 第62页 |
5.1.4 装饰艺术价值 | 第62页 |
5.1.5 地域景观价值 | 第62-63页 |
5.1.6 防御体系价值 | 第63页 |
5.2 中原古村落景观的现代意义 | 第63-64页 |
5.2.1 整体规划的系统性思维 | 第63-64页 |
5.2.2 内部空间的适应性思维 | 第64页 |
5.2.3 界面设计的适宜性思维 | 第64页 |
5.3 中原古村落景观的保护原则与策略 | 第64-67页 |
5.3.1 中原古村落景观现状 | 第65页 |
5.3.2 中原古村落景观的保护原则 | 第65-66页 |
5.3.3 中原古村落景观的保护策略 | 第66-67页 |
5.4 中原古村落景观的传承策略 | 第67-69页 |
5.4.1 现代城市景观应用于古村落景观的结合 | 第67-68页 |
5.4.2 古村落景观应用于现代城市景观的结合 | 第68-69页 |
6 结语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| 第75-77页 |
附录:图表目录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