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北厚松散层矿区开采沉陷预计与可视化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15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| 第10-13页 |
| ·开采沉陷预计理论研究现状与动态 | 第10-11页 |
| ·开采沉陷预计软件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2-13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| ·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4-15页 |
| 2 西北厚松散矿区开采沉陷预计理论模型 | 第15-33页 |
| ·黄土层与基岩采动变形分解原理 | 第15-16页 |
| ·基岩变形破坏类型划分 | 第16-20页 |
| ·基岩面弯曲下沉状态 | 第17页 |
| ·基岩面断裂下沉状态 | 第17-18页 |
| ·基岩面充分下沉状态 | 第18-20页 |
| ·基岩开采沉陷预计计算模型 | 第20-23页 |
| ·基岩面弯曲下沉计算模型 | 第20-21页 |
| ·基岩面断裂下沉计算模型 | 第21-23页 |
| ·基岩面充分下沉计算模型 | 第23页 |
| ·地表开采沉陷与变形计算模型 | 第23-30页 |
| ·地表下沉预计 | 第23-25页 |
| ·地表水平移动预计 | 第25-27页 |
| ·地表变形预计 | 第27页 |
| ·最大移动变形量计算模型 | 第27-30页 |
| ·预计参数的确定方法 | 第30-32页 |
| ·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3 开采沉陷移动变形预计系统设计 | 第33-44页 |
| ·程序设计原理与系统运行环境 | 第33页 |
| ·可视化程序设计原理 | 第33页 |
| ·系统运行环境 | 第33页 |
| ·开采沉陷变形预计的程序实现 | 第33-42页 |
| ·程序设计思路 | 第33-34页 |
| ·程序设计流程 | 第34页 |
| ·程序界面设计 | 第34-37页 |
| ·主要计算模块功能实现 | 第37-42页 |
| ·小结 | 第42-44页 |
| 4 开采沉陷预计结果可视化表达 | 第44-58页 |
| ·数据可视化技术 | 第44-45页 |
| ·数据可视化技术概念 | 第44页 |
| ·开采沉陷变形数据可视化 | 第44-45页 |
| ·预计结果的二维可视化 | 第45-50页 |
| ·移动变形曲线及其实现 | 第45页 |
| ·基于ZedGraph的曲线绘制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·预计结果移动变形曲线的程序实现 | 第46-48页 |
| ·移动变形等值线的绘制 | 第48-50页 |
| ·预计结果的三维可视化 | 第50-57页 |
| ·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 | 第51-52页 |
| ·基于OpenGL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 | 第52-53页 |
| ·预计结果的三维可视化的程序实现 | 第53-57页 |
| ·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5 实例应用研究 | 第58-66页 |
| ·40301 工作面地形及地质采矿技术条件 | 第58-60页 |
| ·地质采矿条件 | 第58-59页 |
| ·地表沉陷变形特征 | 第59-60页 |
| ·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| 第60-64页 |
| ·预计参数计算 | 第60页 |
| ·移动变形预计 | 第60-61页 |
| ·移动曲线绘制及等值线绘制 | 第61-64页 |
| ·预计结果及分析 | 第64-65页 |
| ·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6 结论 | 第66-67页 |
| 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66页 |
| ·展望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| 附录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