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--园林艺术论文

清乾隆闻喜县《杨园图景》空间营造理念研析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课题缘起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对象与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对象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研究综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传统造园理论方面的研究综述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传统园林空间分析的研究综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晋中南传统私家园林的相关文献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传统文人与园林文化的相关文献第15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、目标及方法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目标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方法第17-20页
2 清乾隆《杨园图景》中的园林背景解读第20-38页
    2.1 “三晋神皐,九原佳气”——闻喜城市历史地理背景概述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闻喜城市历史人文环境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闻喜城市自然山水环境第23-26页
    2.2 “地辟华岗,天开阆苑”——闻喜古城与杨园第26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闻喜结合山水境域的城市整体格局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杨园的历史概况第29-34页
    2.3 “关西世胄,山右名家”——园主杨永宁及杨氏家族历史钩沉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“内明外恕古臣风”——园主杨永宁生平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“关西世胄,山右名家”——杨氏家族历史概览第34-3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3 “由图入园”——杨园基址规模探讨与整体空间推想第38-72页
    3.1 “由园入图”——园林图画与园林空间的对比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图画对园林的再现——差异与相似的对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“园”与“图”的差异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“园”与“图”的相似第41-44页
    3.2 杨园地理位置考证及基址规模推测第44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古今《城图》标注分析及测量研究的思路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杨园在闻喜历史城图中的位置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杨园古今地理位置比对与规模推测第49-51页
    3.3 “由图入园”——杨园整体空间布局的推想第5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《杨园图景》的绘制手法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《杨园图景》中的平面布局分析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由“院”—“园”的整体空间推想第52-63页
    3.4 主要单体建筑的推想第63-70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70-72页
4 “意尽林泉,乐余园圃”——杨园景象营造理念研析第72-120页
    4.1 相地求精,立意谋远第73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“相地合宜,构园得体”——基于整体观的“山水环合”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目寄心期,意在笔先——立意第77-80页
    4.2 “构园无格,得景随形”——空间组织第8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奥旷两兼,疏密得宜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虚实互映,高下相称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步移景异,曲折尽致——空间序列解读第87-91页
    4.3 “先有成局,后施精微”——造园要素的经营第91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“展高下之姿,兼屏障之势”——叠石掇山第91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“振叶寻根,观澜索源”——凿池理水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“精在体宜,妙于变幻”——建筑营建第97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“山林意味深求,花木情缘易逗”——花木培植第103-107页
    4.4 “取景在借,触情俱是”——关乎“借景”第107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据高借远——“远峰便宜借景,秀色堪餐”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毗邻而借——“萧寺可以卜邻,梵音到耳”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题署虚借——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应时而借——“四季更替,日月交食”第110-111页
    4.5 “书寓风光,别有天地”——笔墨之渲染,景境之升华第111-12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主人无俗态,筑圃见文心——点题塑境第112-11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化诗为园,园因文传——林泉余韵第117-120页
5 结语第120-124页
参考文献第124-128页
图表目录第128-133页
    1 图录第128-131页
    2 表录第131-133页
致谢第133页

论文共13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不同歪闪程度下木结构古建筑斗栱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
下一篇:新型装配式混凝土墙抗震性能试验及正截止面受弯承载力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