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大气科学(气象学)论文--大气探测(气象观测)论文--探测技术与方法论文--高空气象探测、高层大气探测论文--卫星探测论文

中国卫星SST资料LAPS融合及其在我国东部近海寒潮中的应用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3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第12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我国海洋卫星与气象卫星的研究进展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卫星资料的融合方法研究进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LAPS数据融合研究进展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我国东部寒潮过程研究进展第19-20页
    1.4 论文结构第20-22页
第二章 LAPS系统及基本特征第22-32页
    2.1 LAPS系统优势第22-23页
    2.2 LAPS系统框架第23页
    2.3 LAPS系统参数设置及输入输出数据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背景场数据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观测数据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输出数据第24页
    2.4 LAPS系统融合分析模块及其算法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风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地面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温度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云分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水汽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2.5 LAPS的下载安装与运行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LAPS程序包下载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LAPS安装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LAPS运行第30-32页
第三章 中国海洋与气象卫星SST资料特征分析第32-46页
    3.1 海洋二号与风云系列卫星SST资料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HY-2 SST资料基本特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FY-2 SST资料基本特征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FY-3 SST资料基本特征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海洋卫星与风云卫星SST资料对比第35-37页
    3.2 HY-2 SST反演数据的精度与误差检验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HY-2 SST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匹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HY-2 SST数据与实测数据印证结果第39-40页
    3.3 FY-2 SST反演数据的精度与误差检验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FY-2与OISST的交叉检验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FY-2 SST数据精度检验结果第41-4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3-46页
第四章 卫星资料LAPS融合第46-60页
    4.1 HY卫星与FY卫星LAPS数据输入接口第46-47页
    4.2 卫星SST资料预处理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卫星监测数据异常值的判别与剔除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海陆边界要素异常梯度的鉴别与去除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SST不同卫星扫描坐标系网格的规范化处理第50-51页
    4.3 卫星数据网格规范化处理交叉验证第51-53页
    4.4 融合效果检验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融合方案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融合结果分析第53-5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7-60页
第五章 卫星融合资料在近海寒潮及冷空气影响中的应用第60-80页
    5.1 江苏近海寒潮特征统计分析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江苏省寒潮天气的统计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入侵江苏省寒潮分类第61-64页
    5.2 海洋卫星融合资料在寒潮中的应用第64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2011年12月我国东部近海一次寒潮分析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黄东海海洋卫星SST融合资料特征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海洋卫星融合资料的应用第69-72页
    5.3 风云卫星融合资料在秋季冷空气影响过程中的应用第72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2014年10月我国东部近海一次冷空气降温过程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风云卫星SST融合资料特征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风云卫星融合资料的应用第75-78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8-80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0-84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80-82页
    6.2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82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94页
致谢第94-95页
作者简介第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江苏省秋冬季浓雾天气特征研究
下一篇:黑潮与黑潮延伸体海表面温度锋区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成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