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住区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.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2 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1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课题的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2.1 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 | 第15-16页 |
1.3.2.2 实证性研究 | 第16页 |
1.3.2.3 对比与归纳 | 第16页 |
1.4 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4.1 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 | 第16-17页 |
1.4.1.1 城市化理论 | 第16-17页 |
1.4.1.2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7页 |
1.4.1.3 集约化理论 | 第17页 |
1.4.2 满足城市土地集约发展现状要求 | 第17-18页 |
1.5 论文框架 | 第18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2. 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 | 第19-25页 |
2.1 国外相关设计研究 | 第19-22页 |
2.1.1 国外相关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2.2 设计实例 | 第20-22页 |
2.3 国内相关设计研究 | 第22-25页 |
2.3.1 国内相关概况 | 第22-23页 |
2.3.2 设计实例 | 第23-25页 |
3. 地下建筑空间特征 | 第25-29页 |
3.1 物理特征 | 第25-27页 |
3.1.1 日照不足,采光困难 | 第25-26页 |
3.1.2 防火与抗震 | 第26页 |
3.1.3 恒温恒湿 | 第26-27页 |
3.1.4 通风与噪声 | 第27页 |
3.2 空间环境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2.1 空间封闭,信息隔绝 | 第27-28页 |
3.2.2 空间形态 | 第28页 |
3.2.3 功能特征与方向感 | 第28页 |
3.3 地下空间环境的改善 | 第28-29页 |
4. 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态调研 | 第29-41页 |
4.1 调研目标与对象的确定 | 第29-30页 |
4.2. 郑州居住区调查分析 | 第30-40页 |
4.2.1 郑州东方鼎盛时代居住区 | 第30-33页 |
4.2.2 郑州英地天骄华庭居住区 | 第33-35页 |
4.2.3 郑州锦艺国际华都居住区 | 第35-37页 |
4.2.4 郑州保利百合居住区 | 第37-38页 |
4.2.5 郑州世纪家园居住区 | 第38-40页 |
4.3 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总结 | 第40-41页 |
5. 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| 第41-68页 |
5.1 地下居住空间开发与利用 | 第41-49页 |
5.1.1 下沉式庭院 | 第42-46页 |
5.1.2 退台与天窗 | 第46-47页 |
5.1.3 半地下住居 | 第47-48页 |
5.1.4 小结 | 第48-49页 |
5.2 地下交通空间开发与利用 | 第49-60页 |
5.2.1 交通空间形式与特点 | 第50-53页 |
5.2.1.1 地下停车 | 第50-51页 |
5.2.1.2 半地下停车 | 第51-52页 |
5.2.1.3 立体停车 | 第52-53页 |
5.2.2 交通空间开发与利用 | 第53-60页 |
5.2.2.1 静态交通 | 第53-57页 |
5.2.2.2 动态交通 | 第57-60页 |
5.2.3 小结 | 第60页 |
5.3 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与利用 | 第60-68页 |
5.3.1 居住区下沉广场 | 第61-64页 |
5.3.2 居住区地下商业空间 | 第64-66页 |
5.3.3 居住区地下其他公共空间 | 第66-67页 |
5.3.4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结语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