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校区校园景观形象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发展 | 第10页 |
1.1.2 转型下的大学校园景观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3.1 大学校园 | 第11-12页 |
1.3.2 大学校园景观 | 第12-13页 |
1.3.3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 | 第13页 |
1.3.4 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形象 | 第13-15页 |
1.4 基础理论 | 第15-18页 |
1.4.1 形象 | 第15页 |
1.4.2 形象学 | 第15页 |
1.4.3 形象学发展 | 第15-17页 |
1.4.4 形象学在校园景观形象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1.5.1 国内外对湖南第一师范的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1.5.2 国内对校园文化景观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6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6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7 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2 立论 | 第24-32页 |
2.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概况 | 第24-28页 |
2.1.1 区域 | 第24页 |
2.1.2 历史 | 第24-28页 |
2.1.3 作用 | 第28页 |
2.1.4 影响 | 第28页 |
2.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特色 | 第28-32页 |
2.2.1 布局 | 第28-30页 |
2.2.2 建筑 | 第30-31页 |
2.2.3 园林 | 第31-32页 |
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景观形象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1 校园文化景观的形象 | 第32-33页 |
3.2 革命摇篮 | 第33-36页 |
3.2.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湖湘传承 | 第33-34页 |
3.2.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近代改革 | 第34-35页 |
3.2.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红色革命 | 第35-36页 |
4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景观文本分析 | 第36-50页 |
4.1 校园文化景观的文本 | 第36页 |
4.2 中西文化的碰撞 | 第36-50页 |
4.2.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建筑分析 | 第36-42页 |
4.2.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布局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2.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园林分析 | 第44-47页 |
4.2.4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书写文化分析 | 第47-50页 |
5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景观意识形态分析 | 第50-54页 |
5.1 校园文化景观的意识形态 | 第50-51页 |
5.2 红色记忆 | 第51页 |
5.3 破坏与重建 | 第51-54页 |
5.3.1 建筑的破坏与重建 | 第51页 |
5.3.2 园林的破坏与重建 | 第51-53页 |
5.3.3 精神的破坏与重建 | 第53-54页 |
6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景观形象问题和修复策略 | 第54-66页 |
6.1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景观形象问题 | 第54-58页 |
6.1.1 空间碎片 | 第54-55页 |
6.1.2 风格杂乱 | 第55-57页 |
6.1.3 文化迷失 | 第57-58页 |
6.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景观形象空间场景修复 | 第58-61页 |
6.2.1 校园雕塑塑造空间 | 第58页 |
6.2.2 城南十景塑造空间 | 第58-61页 |
6.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景观形象历史风格修复 | 第61-63页 |
6.3.1 沿街建筑修复 | 第61-62页 |
6.3.2 互动装置修复 | 第62-63页 |
6.4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园景观形象文化修复 | 第63-66页 |
6.4.1 数字音像修复 | 第63-64页 |
6.4.2 文化性标识修复 | 第64-66页 |
7 结论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附录1: 附图 | 第72-76页 |
附录2: 参加项目课题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