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缩略语表 | 第15-17页 |
引言 | 第17-49页 |
1 Ⅰ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| 第17-34页 |
1.1 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| 第17-19页 |
1.1.1 免疫因素 | 第18页 |
1.1.2 遗传因素 | 第18-19页 |
1.1.3 环境因素 | 第19页 |
1.2 Ⅰ型糖尿病的胰岛变化 | 第19-23页 |
1.2.1 胰岛β细胞凋亡 | 第20-21页 |
1.2.2 胰岛β细胞再生 | 第21-23页 |
1.2.3 胰岛β细胞分泌 | 第23页 |
1.3 Ⅰ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| 第23-26页 |
1.3.1 胰岛素 | 第24页 |
1.3.2 口服降糖西药 | 第24-25页 |
1.3.3 中药治疗 | 第25-26页 |
1.4 降血糖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| 第26-34页 |
1.4.1 降血糖中药的有效成分 | 第26-29页 |
1.4.2 降血糖中药的作用机制 | 第29-34页 |
2 蓝刺头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| 第34-38页 |
2.1 化学成分研究 | 第34-36页 |
2.1.1 噻吩类 | 第34-35页 |
2.1.2 黄酮类 | 第35页 |
2.1.3 萜类 | 第35-36页 |
2.1.4 生物碱类 | 第36页 |
2.1.5 甾体类 | 第36页 |
2.1.6 其他类 | 第36页 |
2.2 药理作用 | 第36-38页 |
2.2.1 抗肿瘤活性 | 第36-37页 |
2.2.2 抗菌杀虫作用 | 第37页 |
2.2.3 抗炎作用 | 第37页 |
2.2.4 保肝作用 | 第37页 |
2.2.5 其他作用 | 第37-38页 |
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9页 |
实验一 蓝刺头水提物对实验性Ⅰ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| 第49-6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1页 |
1.1 材料 | 第49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49页 |
1.1.2 仪器及试剂 | 第49页 |
1.2 方法 | 第49-51页 |
1.2.1 蓝刺头水提物(WET)的制备 | 第49-50页 |
1.2.2 Ⅰ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| 第50页 |
1.2.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| 第50页 |
1.2.4 小鼠血糖的测定 | 第50页 |
1.2.5 小鼠体重的测定 | 第50页 |
1.2.6 小鼠口服糖耐量的测定 | 第50-51页 |
1.2.7 小鼠肝糖原的测定 | 第51页 |
1.2.8 小鼠胰岛素、胰高血糖素的测定 | 第51页 |
1.2.9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| 第51页 |
2 结果及分析 | 第51-57页 |
2.1 WET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2.2 WET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2.3 WET对小鼠口服糖耐量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2.4 WET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2.5 WET对小鼠胰岛素、胰高血糖素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3 讨论 | 第57-62页 |
3.1 Ⅰ型糖尿病模型的构建 | 第57-58页 |
3.2 WET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3.3 WET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| 第59页 |
3.4 WET对小鼠口服糖耐量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5 WET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3.6 WET对小鼠胰岛素的和胰高血糖素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4 小结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实验二 蓝刺头水提物降血糖有效成分的研究 | 第65-9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5-73页 |
1.1 材料 | 第65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65页 |
1.1.2 仪器及试剂 | 第65页 |
1.2 方法 | 第65-73页 |
1.2.1 蓝刺头水提物(WET)的制备 | 第65页 |
1.2.2 Ⅰ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| 第65-66页 |
1.2.3 WET有效成分的鉴别 | 第66-67页 |
1.2.4 WET中粗多糖的提取 | 第67页 |
1.2.5 WET中醇溶性成分的分离 | 第67页 |
1.2.6 WET降血糖有效成分的初步确定 | 第67-68页 |
1.2.7 WET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| 第68-72页 |
1.2.8 蓝刺头多糖中降血糖有效成分的确定 | 第72页 |
1.2.9 ETPB的紫外光谱分析 | 第72-73页 |
1.2.10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| 第73页 |
2 结果及分析 | 第73-86页 |
2.1 WET降血糖有效成分预实验 | 第73页 |
2.2 WET降血糖有效成分初步判断 | 第73-74页 |
2.3 最大波长的选择 | 第74-75页 |
2.4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75页 |
2.5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75-76页 |
2.6 三种除蛋白方法效果比较 | 第76页 |
2.7 pH对蛋白清除率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2.8 时间对蛋白清除率的影响 | 第77页 |
2.9 温度对蛋白清除率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2.10 响应面分析结果 | 第78-82页 |
2.11 最佳工艺验证 | 第82页 |
2.12 DEAE-52洗脱曲线 | 第82-84页 |
2.13 Sephadex G-200洗脱曲线 | 第84页 |
2.14 ETP降血糖有效成分的确定 | 第84-85页 |
2.15 紫外光谱分析 | 第85-86页 |
3 讨论 | 第86-89页 |
3.1 WET降血糖主要成分的判断 | 第86-87页 |
3.2 蓝刺头多糖中蛋白质的清除 | 第87-88页 |
3.3 蓝刺头多糖的分离纯化 | 第88-89页 |
4 小结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3页 |
实验三 ETPB的降血糖机理研究 | 第93-117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3-97页 |
1.1 材料 | 第93页 |
1.1.1 实验动物 | 第93页 |
1.1.2 仪器及试剂 | 第93页 |
1.2 方法 | 第93-97页 |
1.2.1 ETPB的制备 | 第93-94页 |
1.2.2 Ⅰ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构建 | 第94页 |
1.2.3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| 第94页 |
1.2.4 小鼠血糖的测定 | 第94页 |
1.2.5 小鼠体重的测定 | 第94页 |
1.2.6 小鼠口服糖耐量的测定 | 第94页 |
1.2.7 小鼠肝糖原测定 | 第94页 |
1.2.8 小鼠胰岛素、胰高血糖素测定 | 第94页 |
1.2.9 小鼠肝脏和胰腺的取材 | 第94-95页 |
1.2.10 组织中总RNA的提取 | 第95页 |
1.2.11 RNA纯度鉴定 | 第95页 |
1.2.12 逆转录反应 | 第95-96页 |
1.2.13 引物合成 | 第96页 |
1.2.14 荧光定量PCR反应 | 第96页 |
1.2.15 基因mRNA表达水平相对定量与分析 | 第96-97页 |
2 结果及分析 | 第97-106页 |
2.1 ETPB对小鼠血糖的影响 | 第97-98页 |
2.2 ETPB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| 第98-99页 |
2.3 ETPB对小鼠口服糖耐量的影响 | 第99-100页 |
2.4 ETPB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 | 第100-101页 |
2.5 ETPB对小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影响 | 第101-102页 |
2.6 RNA纯度鉴定 | 第102页 |
2.7 引物合成 | 第102-103页 |
2.8 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| 第103-106页 |
3 讨论 | 第106-112页 |
3.1 ETPB对小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| 第106-107页 |
3.2 ETPB对胰岛细胞再生的影响 | 第107-108页 |
3.3 ETPB对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108-110页 |
3.4 ETPB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| 第110-111页 |
3.5 ETPB对肝糖代谢的影响 | 第111-112页 |
4 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7页 |
结论 | 第117页 |
论文创新点 | 第117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-11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