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财政、国家财政论文--中国财政论文--国家公债、债券、外债论文

中国市政债券模式及运行制度研究--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2-24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3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第18-21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论文逻辑结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论文逻辑结构第22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创新点、难点和不足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创新点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难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不足第23-24页
2 市政债券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第24-38页
    2.1 市政债券的概念、特点、功能、管理模式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市政债券的概念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市政债券的分类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市政债券的特点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市政债券的功能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市政债券的管理模式第27-28页
    2.2 公共物品理论与市政债券第28-29页
    2.3 公共支出、代际公平理论与市政债券第29-31页
    2.4 财政分权理论与市政债券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财政分权对市政债券制度的影响第32-35页
    2.5 市政债券的金融学理论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资产组合理论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委托代理理论第35-38页
3 各国市政债券模式及运行制度对比研究第38-56页
    3.1 日本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日本的财政分权结构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日本的地方公债制度第39-42页
    3.2 美国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美国的财政分权结构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美国的市政债券市场模式第45-47页
    3.3 法国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法国的财政分权结构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法国的市政银行模式第48-49页
    3.4 各国地方公债制度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借鉴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各国地方公债管理模式的比较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各国地方公债制度的对中国的借鉴第52-56页
4 中国地方政府举债形式发展变迁第56-70页
    4.1 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中国财政分权演进过程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中国财政分权的内涵和核心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中国财政分权的基本特点第59-62页
    4.2 中国地方政府举债形式的发展变迁第62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第一阶段:1949年-1979年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第二阶段:1980年-1993年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第三阶段:1994年以后第65-69页
    4.3 中国地方政府举债形式变化的趋势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地方发债将由特定历史时期的短期政策变为体制建设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地方举债形式的变化将和进一步的财政分权同步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市政债在中国需要承认和完善第69-70页
5 地方政府举债现状及发行市政债券的可行性研究第70-102页
    5.1 地方政府举债现状第70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债务种类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债务规模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债务规模分年度变化情况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债务余额分布情况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债务风险指标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小结第77-78页
    5.2 地方政府主要融资模式分析第78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地方融资平台融资第78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地方政府相关的债券融资第86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现有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的主要问题第89-90页
    5.3 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90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融资的必要性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融资的可行性第93-95页
    5.4 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融资模式面临的障碍、优势及所需的配套改革第95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融资模式面临的障碍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融资模式的优势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所需要的配套改革措施第97-102页
6 中国市政债券模式框架及管理制度第102-130页
    6.1 中国财政分权对市政举债制度的影响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市政举债制度的影响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中国市政债券模式选择的基本取向第104-105页
    6.2 中国市政债券的管理模式第105-106页
    6.3 市政债券的管理机构第106-107页
    6.4 市政债券种类与发行主体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债券发行种类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发行主体第107-110页
    6.5 市政债券的发行审批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一般责任债券由中央实行审批管理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收入债券实行地方审批、中央备案发行第111-112页
    6.6 规模控制第112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基于KMV模型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思想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用于测度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的KMV模型第113-121页
    6.7 市政债券发行方式及期限、利率、投向设计第121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7.1 发行方式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7.2 期限设计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6.7.3 利率设计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7.4 资金投向设计第124页
    6.8 发债募集资金的管理制度第124-125页
    6.9 信息披露、信用评级及债券保险制度第125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9.1 信息披露制度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9.2 信用评级制度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9.3 债券保险/担保制度第127-130页
7 中国财政分权下发行市政债券的风险控制第130-148页
    7.1 发行市政债券产生的风险及我国风控机制的特点第130-132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发行市政债券产生的风险第130-13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我国市政债券风险控制机制的基本特点第131-132页
    7.2 地方人大、中央政府、市场的三重控制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地方人大对债务风险的预算控制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中央政府对市政债券风险的纵向控制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市场的约束第134-135页
    7.3 事前预警和事后破产机制的结合第135-14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事前预警和事后破产机制在中国分权体制中的适用性分析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一般责任债券的事前预警机制和财政调整机制第136-14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收益类债券的事后破产机制第140-146页
    7.4 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控制市政债的风险第146-147页
    7.5 在财政分权的改革中建立阶段性、适应性的风控体制第147-148页
参考文献第148-154页
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第154-156页
后记第156页

论文共1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光谱可调的自由曲面LED无影灯及其视觉感知的研究
下一篇: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进程中知识租金获取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