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导论 | 第9-16页 |
(一)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3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3.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(二) 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 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(三) 相关概念界定及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1.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 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二、三亚市海洋工程的特点及环境监管的必要性 | 第16-22页 |
(一) 三亚市海洋工程的特点 | 第16-19页 |
1. 三亚市海洋工程以旅游娱乐、开放式养殖为主,趋向多元化 | 第16-18页 |
2. 三亚市海洋工程开发建设无序 | 第18-19页 |
(二) 环境监管的必要性 | 第19-22页 |
1. 实施海洋工程环境监管,是遏制违法违规工程项目和社会风气的需要 | 第19页 |
2. 实施海洋工程环境监管,是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必要手段 | 第19-20页 |
3. 实施海洋工程环境监管,是应对三亚舆论压力的有效途径 | 第20-21页 |
4. 实施海洋工程环境监管,是践行十八大、十九大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 | 第21-22页 |
三、三亚市海洋工程环境监管现状 | 第22-31页 |
(一) 三亚市海洋工程环境监管法律规范依据 | 第22-24页 |
1.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》 | 第22页 |
2. 《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》 | 第22-23页 |
3. 《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》 | 第23页 |
4. 《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》 | 第23-24页 |
5. 其它 | 第24页 |
(二) 三亚市海洋工程环境监管制度 | 第24-26页 |
1.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| 第24页 |
2. 海洋工程建设的听证制度 | 第24-25页 |
3. 海洋工程建设的“三同时”制度 | 第25页 |
4.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| 第25-26页 |
5. 海洋生态损失补偿制度 | 第26页 |
(三) 三亚市海洋工程环境监管体系 | 第26-31页 |
1. 监管主体 | 第26页 |
2. 监管程序 | 第26-28页 |
3. 监管措施 | 第28-31页 |
四、三亚市海洋工程环境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| 第31-35页 |
(一) 法规与政策——配套实施细则没跟上 | 第31-32页 |
(二) 职责与分工——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不完善 | 第32-33页 |
(三) 手段与力度——监管手段单一执法力度低 | 第33-34页 |
(四) 人才与装备——专业人才匮乏装备不完善 | 第34-35页 |
五、国外海洋工程环境监管经验借鉴 | 第35-38页 |
(一) 国外海洋工程环境监管典型模式 | 第35-36页 |
1. 美国的海洋工程环境监管 | 第35页 |
2. 俄罗斯的海洋工程环境监管 | 第35-36页 |
3. 加拿大的海洋工程环境监管 | 第36页 |
(二) 国外海洋工程环境监管经验借鉴 | 第36-38页 |
1. 制定综合性海洋基本法 | 第36-37页 |
2. 建立统一的海上执法力量 | 第37页 |
3. 重视公共参与环境保护与监管 | 第37-38页 |
六、完善三亚市海洋工程环境监管措施 | 第38-47页 |
(一) 完善制度建设,规范监管 | 第38-39页 |
1. 完善“三同时”配套执行制度 | 第38页 |
2. 完善海洋环保听证制度 | 第38页 |
3. 健全跟踪监视监测制度 | 第38-39页 |
4. 建立整体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| 第39页 |
(二) 构建协调机制,提高效率 | 第39-40页 |
1. 整合海上的执法机构和职能 | 第40页 |
2. 建立海洋系统间的协同机制 | 第40页 |
(三) 创新监管手段,提升效能 | 第40-44页 |
1. 完善监测顶层设计,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| 第40-41页 |
2. 充分利用公众参与,实现政企社间合作 | 第41-42页 |
3. 建立企业黑名单库,坚持严格环保执法 | 第42-43页 |
4. 创新自愿环境管制,实施环境专业监管 | 第43-44页 |
(四) 完善监督体制,发挥实效 | 第44-47页 |
1. 增强落实主体责任 | 第44页 |
2.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| 第44-45页 |
3. 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| 第45-47页 |
七、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