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大型卫星电磁兼容性设计与验证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本文的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相关领域发展历史 | 第9-10页 |
1.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.1 国外卫星电磁兼容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内卫星电磁兼容的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4 卫星电磁兼容管理的重要性 | 第11-12页 |
1.5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 | 第14-20页 |
2.1 电磁环境 | 第14-15页 |
2.2 电磁干扰三要素 | 第15-17页 |
2.2.1 干扰源 | 第15-17页 |
2.2.2 敏感源 | 第17页 |
2.2.3 耦合途径 | 第17页 |
2.3 电磁干扰控制 | 第17-18页 |
2.4 电磁兼容基本术语 | 第18-19页 |
2.5 电磁兼容性 | 第19页 |
2.6 电磁兼容性对卫星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第三章 某大型卫星的电磁兼容预测和分析 | 第20-32页 |
3.1 卫星系统内EMC预测和分析 | 第20页 |
3.2 卫星系统间EMC预测和分析 | 第20-23页 |
3.3 电磁兼容预测和分析的数学模型 | 第23-26页 |
3.4 电磁兼容预测和分析的软件 | 第26-27页 |
3.5 某大型卫星电磁兼容预测和分析 | 第27-31页 |
3.6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四章 某大型卫星的电磁兼容设计 | 第32-50页 |
4.1 卫星EMC设计的基本原则 | 第32-34页 |
4.2 卫星EMC设计的基本内容 | 第34-39页 |
4.2.1 接地和搭接设计 | 第34-35页 |
4.2.2 布线设计 | 第35-36页 |
4.2.3 屏蔽设计 | 第36页 |
4.2.4 信号接口设计 | 第36页 |
4.2.5 电源品质要求 | 第36-37页 |
4.2.6 设备浪涌电流要求 | 第37页 |
4.2.7 构型布局设计 | 第37页 |
4.2.8 频率控制设计 | 第37-38页 |
4.2.9 特殊功能部件EMC设计 | 第38-39页 |
4.3 卫星在电磁环境中的主要考虑因素 | 第39页 |
4.4 卫星EMC设计案例分析 | 第39-44页 |
4.4.1 地址线噪声引起的辐射发射 | 第39-41页 |
4.4.2 浪涌电流过大导致产品无法工作 | 第41-42页 |
4.4.3 浪涌保护设计要注意“协调” | 第42-44页 |
4.5 卫星EMC管理设计 | 第44-49页 |
4.5.1 卫星EMC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4.5.2 卫星EMC控制计划 | 第45-46页 |
4.5.3 型号研制各阶段EMC工作策划 | 第46-48页 |
4.5.4 卫星EMC试验计划 | 第48-49页 |
4.6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某大型卫星电磁兼容试验验证 | 第50-60页 |
5.1 设备级和分系统电磁兼容试验 | 第50-52页 |
5.1.1 试验项目 | 第50-51页 |
5.1.2 试验原则 | 第51-52页 |
5.2 整星级电磁兼容试验 | 第52-60页 |
5.2.1 试验项目 | 第52-55页 |
5.2.2 试验结果 | 第55-60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6.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| 第60页 |
6.2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4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