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无功功率对电网的影响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| 第11-13页 |
1.3.1 配电网电压的运行状况 | 第11页 |
1.3.2 无功功率补偿技术的发展动向 | 第11-13页 |
1.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电网无功补偿技术 | 第14-23页 |
2.1 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 | 第14-15页 |
2.2 无功电源的种类 | 第15-17页 |
2.2.1 同步发电机 | 第15页 |
2.2.2 同步调相机 | 第15-16页 |
2.2.3 静止无功补偿器 | 第16页 |
2.2.4 静止无功发生器 | 第16-17页 |
2.3 无功补偿的方式 | 第17-18页 |
2.4 无功补偿对系统供电质量的优化 | 第18-19页 |
2.5 确定补偿容量的方法 | 第19-22页 |
2.5.1 从提高功率因素需要确定补偿容量 | 第19页 |
2.5.2 从降低线损需要来确定补偿容量 | 第19-20页 |
2.5.3 从提高运行电压来确定补偿容量 | 第20-21页 |
2.5.4 用补偿当量确定补偿容量 | 第21-2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SVC控制策略及系统仿真分析 | 第23-43页 |
3.1 静止无功补偿器的种类 | 第23-27页 |
3.1.1 TCR型补偿器 | 第23-24页 |
3.1.2 TSC型补偿器 | 第24-25页 |
3.1.3 SR型补偿器 | 第25-27页 |
3.2 静止无功补偿器接线形式及触发系统设计 | 第27-32页 |
3.2.1 无功补偿装置整体结构 | 第27-28页 |
3.2.2 晶闸管可控制电抗器的主要接线形式分析 | 第28页 |
3.2.3 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的主要接线形式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.4 晶闸管触发脉冲的设计要求 | 第29-30页 |
3.2.5 晶闸管触发电路的设计 | 第30-32页 |
3.3 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控制方式 | 第32-37页 |
3.3.1 根据跌落电压的无功控制方法 | 第32-35页 |
3.3.2 依据补偿电流的无功控制方法 | 第35-37页 |
3.4 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控制策略 | 第37-39页 |
3.4.1 TCR的控制策略 | 第37-38页 |
3.4.2 TSC的控制策略 | 第38-39页 |
3.5 SVC系统仿真 | 第39-4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10KV无功补偿系统的经济性研究 | 第43-52页 |
4.1 无功补偿降损节能的效益分析 | 第43-46页 |
4.1.1 提高供配电设备的供电能力 | 第43-44页 |
4.1.2 降低线路和变压器的损耗 | 第44-45页 |
4.1.3 改善电压质量 | 第45-46页 |
4.1.4 减少用户电费支出,降低生产成本 | 第46页 |
4.2 天台县某厂10kV无功补偿降损节电案例分析 | 第46-48页 |
4.2.1 高压供电线路节电计算 | 第47页 |
4.2.2 电力变压器的节能情况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2.3 功率因数调整的电费 | 第48页 |
4.3 电容器就地补偿的节能降损作用 | 第48-51页 |
4.3.1 减少电能的损耗 | 第48-49页 |
4.3.2 减少线路的电压降落 | 第49页 |
4.3.3 改善功率因数 | 第49-50页 |
4.3.4 天台县某公司电容器就地补偿的效益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4页 |
5.1 结论 | 第52页 |
5.2 展望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