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20页 |
| 1.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8页 |
| 1.2.1 冻融条件下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研究进展及评述 | 第12-14页 |
| 1.2.2 岩石动态力学研究进展及评述 | 第14-16页 |
| 1.2.3 岩石微观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16-18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| 2 基于NMR技术的冻融循环试验现象分析 | 第20-41页 |
| 2.1 引言 | 第20-21页 |
| 2.2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 | 第21-24页 |
| 2.2.1 核磁共振孔隙度 | 第21-23页 |
| 2.2.2 核磁共振T_2分布 | 第23页 |
| 2.2.3 核磁共振成像 | 第23-24页 |
| 2.3 冻融循环试验 | 第24-28页 |
| 2.3.1 岩石试样的选取 | 第24-25页 |
| 2.3.2 实验仪器 | 第25-27页 |
| 2.3.3 实验方案及分组 | 第27-28页 |
| 2.4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| 第28-40页 |
| 2.4.1 饱水质量变化 | 第28-30页 |
| 2.4.2 孔隙度变化 | 第30-33页 |
| 2.4.3 核磁共振T_2谱分布 | 第33-35页 |
| 2.4.4 核磁共振T_2谱面积变化 | 第35-37页 |
| 2.4.5 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3 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动、静力学特性对比分析 | 第41-53页 |
| 3.1 引言 | 第41页 |
| 3.2 实验方法和设备 | 第41-45页 |
| 3.2.1 实验试样 | 第41-42页 |
| 3.2.2 实验设备与方法 | 第42-45页 |
| 3.3 砂岩静、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与分析 | 第45-51页 |
| 3.3.1 应力应变曲线对比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3.3.2 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3.3.3 峰值强度对比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3.3.4 峰值应变对比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4 冻融与轴压共同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性质研究 | 第53-73页 |
| 4.1 引言 | 第53页 |
| 4.2 实验介绍 | 第53-56页 |
| 4.2.1 实验装置 | 第53-55页 |
| 4.2.2 轴压的确定 | 第55页 |
| 4.2.3 实验试样与方法 | 第55-56页 |
| 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6-64页 |
| 4.3.1 不同轴压情况下砂岩动态力学性质随冻融次数的变化规律 | 第56-61页 |
| 4.3.2 不同冻融循环情况下砂岩动态力学性质随轴压的变化规律 | 第61-64页 |
| 4.4 冻融与轴压共同作用下砂岩动态破碎特性 | 第64-67页 |
| 4.5 冻融与轴压耦合作用下砂岩动力扰动下的能量耗散 | 第67-71页 |
| 4.5.1 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试样吸收能计算 | 第68-69页 |
| 4.5.2 冻融作用下岩石动静组合加载能量变化规律 | 第69-71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| 5 冻融岩石的NMR特征与其动态力学特性的关系 | 第73-82页 |
| 5.1 引言 | 第73页 |
| 5.2 冻融岩石动载荷作用下损伤模型 | 第73-76页 |
| 5.2.1 岩石损伤本构关系 | 第74-75页 |
| 5.2.2 岩石损伤演化规律 | 第75-76页 |
| 5.3 NMR结构特征与动态力学特性的关系 | 第76-80页 |
| 5.3.1 NMR孔隙度与动态峰值强度、弹性模量关系 | 第77-79页 |
| 5.3.2 NMR谱面积与动态峰值强度、弹性模量关系 | 第79-80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5页 |
| 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82-83页 |
| 6.2 论文创新点 | 第83页 |
| 6.3 展望 | 第83-8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5-9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1-92页 |
| 致谢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