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、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英文縮略表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4-20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4-18页 |
1.2.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1.2.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肉鸡肉质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2.3 不同饲养方式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| 第16页 |
1.2.4 不同饲养方式对肌苷酸影响 | 第16页 |
1.2.5 挥发性风味物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2.6 品种介绍及研究现状 | 第18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生产、肉质性状的影响 | 第20-27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1.1 试验设计 | 第20-21页 |
2.1.2 试验材料 | 第21-22页 |
2.1.3 样品采集和制备 | 第22页 |
2.1.4 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22页 |
2.1.5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2页 |
2.2 结果 | 第22-24页 |
2.2.1 不同饲养方式和日龄对北京油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2.2.2 不同饲养方式和日龄对北京油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| 第23页 |
2.2.3 不同饲养方式和日龄对北京油鸡肉质性状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3 讨论 | 第24-26页 |
2.3.1 不同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2.3.2 不同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屠体性状的影响 | 第25页 |
2.3.3 不同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肉质性状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4 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不同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肌肉风味物质的影响 | 第27-37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29页 |
3.1.1 试验设计 | 第27页 |
3.1.2 试验材料 | 第27-28页 |
3.1.3 样品采集和制备 | 第28页 |
3.1.4 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1.5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9页 |
3.2 结果 | 第29-34页 |
3.2.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2.2 饲养方式对肌肉肌苷酸含量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2.3 饲养方式对肌肉挥发性风味物的影响 | 第31-34页 |
3.3 讨论 | 第34-36页 |
3.3.1 不同饲养方式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3.2 不同饲养方式对肌肉肌苷酸含量的影响 | 第35页 |
3.3.3 不同饲养方式对肌肉挥发性风味物的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4 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日龄对北京油鸡挥发性风味物形成的影响 | 第37-53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8页 |
4.1.1 试验设计 | 第37页 |
4.1.2 试验材料 | 第37页 |
4.1.3 样品采集和制备 | 第37页 |
4.1.4 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37页 |
4.1.5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 结果 | 第38-51页 |
4.3 讨论 | 第51-52页 |
4.3.1 不同饲养方式下日龄对北京油鸡挥发性风味物含量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.2 日龄对北京油鸡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的影响 | 第52页 |
4.4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冷藏温度对北京油鸡挥发性风味物形成的影响 | 第53-58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4页 |
5.1.1 试验设计 | 第53页 |
5.1.2 试验材料 | 第53页 |
5.1.3 样品采集和制备 | 第53页 |
5.1.4 测定指标及方法 | 第53页 |
5.1.5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2 结果 | 第54-56页 |
5.3 讨论 | 第56-57页 |
5.3.1 不同保存温度对挥发性风味物种类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.3.2 不同保存温度对挥发性风味物含量的影响 | 第57页 |
5.4 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全文结论 | 第58-59页 |
6.1 本研究结论 | 第58页 |
6.2 本研究创新点 | 第58页 |
6.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