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导论 | 第10-20页 |
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| 第10-12页 |
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一、关于中国对非洲开发援助的研究成果 | 第13-14页 |
二、关于日本对非洲开发援助的研究成果 | 第14-15页 |
三、关于中日援非比较的研究成果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| 第16-19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二、论文框架 | 第17-19页 |
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| 第19-20页 |
一、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二、不足之处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开发援助的理论分析 | 第20-29页 |
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开发援助理论的多维视角 | 第21-27页 |
一、开发援助理论的三大流派 | 第21-25页 |
二、中日两国的开发援助理念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 开发援助模式的内涵——“质”与“量”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中日对非开发援助模式的历史变迁 | 第29-65页 |
第一节 中国对非洲开发援助历史 | 第29-35页 |
一、1949年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 | 第29-30页 |
二、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9年 | 第30-32页 |
三、2000年至今 | 第32-35页 |
第二节 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——中非合作论坛 | 第35-46页 |
一、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内涵及转变 | 第36-40页 |
二、中国对非洲的战略需求 | 第40-46页 |
第三节 日本援助非洲历史 | 第46-54页 |
一、1954年战后赔偿至1972年石油危机前 | 第46-47页 |
二、1973年石油危机至1992年 | 第47-49页 |
三、1993年第一届东京非洲开发国际会议(TICAD)至1999年 | 第49-50页 |
四、2000年至今 | 第50-54页 |
第四节 日本援助非洲新战略——第五届非洲开发会议(TICAD V) | 第54-65页 |
一、第五届非洲开发会议内容 | 第55-59页 |
二、日本的非洲战略需求 | 第59-65页 |
第三章 中日对非开发援助模式的现状评估 | 第65-92页 |
第一节 中国对非援助的现状评估 | 第65-75页 |
一、援助实情 | 第65-72页 |
二、援助实施 | 第72-73页 |
三、援助体制 | 第73-75页 |
第二节 日本对非援助的现状评估 | 第75-92页 |
一、援助体制 | 第75-76页 |
二、援助实情 | 第76-85页 |
三、援助实施 | 第85-92页 |
第四章 中日对非开发援助模式的比较及总结 | 第92-106页 |
第一节 对非洲开发援助模式归纳 | 第92-94页 |
第二节 中日对非开发援助“质”的比较 | 第94-100页 |
一、援助战略 | 第94-98页 |
二、援助体制 | 第98-100页 |
第三节 中日对非开发援助“量”的比较 | 第100-103页 |
一、援助实施 | 第100-102页 |
二、援助实情 | 第102-103页 |
第四节 中日对非开发援助模式的总结 | 第103-106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5页 |
后记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