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GIS制图自动化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2-13页 |
1.2.1 国外GIS制图现状 | 第12页 |
1.2.2 国内GIS制图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3-16页 |
1.3.1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图自动化制图的主要理论与技术 | 第16-30页 |
2.1 农村地籍 | 第16-20页 |
2.1.1 农村地籍现状及问题 | 第16-17页 |
2.1.2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地籍图制图 | 第17-18页 |
2.1.3 GIS在地籍制图中的应用 | 第18页 |
2.1.4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图规范 | 第18-20页 |
2.2 地籍空间数据库 | 第20-21页 |
2.2.1 空间数据库技术 | 第20-21页 |
2.2.2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的定位 | 第21页 |
2.3 多源数据制图 | 第21-25页 |
2.3.1 多源空间数据的整合 | 第22页 |
2.3.2 不同尺度数据的相关性 | 第22-23页 |
2.3.3 不同尺度数据的空间融合 | 第23-24页 |
2.3.4 地籍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的集成 | 第24-25页 |
2.4 空间数据库制图 | 第25-30页 |
2.4.1 空间实体的表达 | 第26-27页 |
2.4.2 空间要素的符号化 | 第27-28页 |
2.4.3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数据库到宗地制图数据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图自动化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| 第30-49页 |
3.1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图制图数据组织 | 第30-33页 |
3.1.1 制图要素的数据组织结构 | 第30-31页 |
3.1.2 宗地图符号库组织 | 第31-32页 |
3.1.3 制图中的主次关系和层次感 | 第32-33页 |
3.2 土地利用数据在农村地籍制图中的使用 | 第33-40页 |
3.2.1 地籍调查与土地利用的匹配 | 第33-34页 |
3.2.2 建立制图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| 第34页 |
3.2.3 界址线与地类图斑冲突 | 第34-36页 |
3.2.4 权属界线图斑的一致性处理 | 第36-37页 |
3.2.5 界址线与线状地物 | 第37-38页 |
3.2.6 界址线与线状地物的空间一致性处理 | 第38-40页 |
3.3 图面冲突检测及符号配置 | 第40-46页 |
3.3.1 注记冲突 | 第40-43页 |
3.3.2 地类符号冲突 | 第43-44页 |
3.3.3 境界线跳绘 | 第44-45页 |
3.3.4 等高线处理及等高线注记的补充 | 第45-46页 |
3.4 宗地图的整饰和打印输出 | 第46-49页 |
3.4.1 宗地图打印比例尺的自动选择及分幅 | 第47页 |
3.4.2 宗地图整饰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农村集体土地宗地图的自动化制图方法实现 | 第49-59页 |
4.1 程序开发平台概述 | 第49页 |
4.2 程序总体设计 | 第49-50页 |
4.3 权属界线图斑的一致性处理程序 | 第50-53页 |
4.3.1 程序的详细设计及开发 | 第50-53页 |
4.3.2 图斑自动处理结果 | 第53页 |
4.4 线状地物套合界址线处理程序 | 第53-56页 |
4.4.1 程序的详细设计及开发 | 第53-56页 |
4.4.2 线状地物套合界址线结果 | 第56页 |
4.5 宗地图的整饰和输出 | 第56-59页 |
4.5.1 宗地图图廓整饰 | 第56-57页 |
4.5.2 宗地图的输出 | 第57-5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0页 |
5.1 总结 | 第59页 |
5.2 问题及展望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附录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