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体性视域下的当代小说人物形象塑造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4页 |
0.1 研究对象界定 | 第10-11页 |
0.2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| 第11-14页 |
1 当代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历史性演进 | 第14-27页 |
1.1 主体性的被压抑:人物类型的严格规范化 | 第14-19页 |
1.1.1 “工农兵”的主体地位 | 第14-16页 |
1.1.2 新的英雄人物的创作原则 | 第16-18页 |
1.1.3 规范下的质疑与超越 | 第18-19页 |
1.2 主体性的丧失:人物形象的极致样板化 | 第19-22页 |
1.2.1 “神化”的英雄样板 | 第20-21页 |
1.2.2 “三突出”的创作原则 | 第21-22页 |
1.3 主体性的回归:对象主体的审美多元化 | 第22-27页 |
1.3.1 “英雄”塑造理想的解构 | 第22-23页 |
1.3.2 多重性格的理论深化 | 第23-24页 |
1.3.3 多元共生的文本狂欢 | 第24-27页 |
2 创作主体、接受主体对形象主体的影响与生成 | 第27-38页 |
2.1 创造主体对形象主体的内部生成 | 第27-33页 |
2.1.1 主体受压:思想大于形象 | 第27-29页 |
2.1.2 主体扩张:“形象”大于思想 | 第29-31页 |
2.1.3 主体间性: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和谐 | 第31-33页 |
2.2 接受主体与形象主体的外部生成 | 第33-38页 |
2.2.1 预设的接受主体与模式化的形象主体 | 第33-34页 |
2.2.2 开放的接受主体与多样化的形象主体 | 第34-36页 |
2.2.3 扩张的接受主体与弱化的形象主体 | 第36-38页 |
3 人物形象塑造嬗变的外部制约与内在动因 | 第38-47页 |
3.1 人物形象塑造嬗变的外部制约 | 第38-42页 |
3.1.1 时代特征的差异 | 第38-39页 |
3.1.2 社会生活关注点的转移 | 第39-40页 |
3.1.3 文化语境的变迁 | 第40-42页 |
3.2 人物形象塑造嬗变的内在动因 | 第42-47页 |
3.2.1 作家、理论家的成长 | 第42-43页 |
3.2.2 文学审美的发展 | 第43-45页 |
3.2.3 文学功能的改变 | 第45-47页 |
4 主体性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反思 | 第47-50页 |
4.1 主体性的阙如与圆形人物的“缺席” | 第47-48页 |
4.2 主体性的膨胀与人物精神的弱化 | 第48-50页 |
结束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