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千米层状硬岩巷道顶板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层状岩体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1 层状岩体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2 层状岩体顶板破坏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层状岩体顶板支护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和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2 超千米深井的岩石力学特性研究和地应力测试 | 第17-31页 |
2.1 岩石力学试验仪器和试件加工 | 第17-18页 |
2.1.1 试验仪器 | 第17页 |
2.1.2 试样采集与试件加工 | 第17-18页 |
2.2 岩石力学试验内容与结果 | 第18-25页 |
2.2.1 密度测试 | 第18-19页 |
2.2.2 岩体完整性系数 | 第19-20页 |
2.2.3 抗拉强度试验 | 第20-21页 |
2.2.4 单轴压缩强度试验 | 第21-23页 |
2.2.5 三轴压缩试验 | 第23-25页 |
2.3 矿区地应力测试与分布规律 | 第25-29页 |
2.3.1 地应力测点选择 | 第25-26页 |
2.3.2 不同方向地应力计算结果及分布规律 | 第26-28页 |
2.3.3 主应力计算结果及分布规律 | 第28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3 层状岩体巷道顶板破坏的理论研究 | 第31-43页 |
3.1 层状岩体巷道顶板破坏的形式 | 第31-33页 |
3.2 基于水平组合梁模型的层状顶板力学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2.1 水平组合梁模型 | 第33页 |
3.2.2 模型挠度的力学推导 | 第33-35页 |
3.2.3 顶板下沉位移力学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3 两端固支倾斜薄板模型的顶板力学分析 | 第36-42页 |
3.3.1 两端固支倾斜薄板模型 | 第36-38页 |
3.3.2 模型挠度的力学推导 | 第38-40页 |
3.3.3 顶板下沉位移力学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4 超千米层状硬岩巷道顶板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3-61页 |
4.1 3DEC简介 | 第43-46页 |
4.1.1 3DEC的基本功能 | 第43页 |
4.1.2 3DEC的基本原理 | 第43-45页 |
4.1.3 3DEC的求解步骤 | 第45-46页 |
4.2 参数选择与模型创建 | 第46-49页 |
4.2.1 模型的创建 | 第46-49页 |
4.2.2 模型参数选择 | 第49页 |
4.3 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| 第49-60页 |
4.3.1 岩层厚跨比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4.3.2 岩层倾角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2-56页 |
4.3.3 侧压力系数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6-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5 超千米层状硬岩巷道的支护技术研究 | 第61-81页 |
5.1 沃溪矿区概况 | 第61-63页 |
5.1.1 矿区基本情况简介 | 第61页 |
5.1.2 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| 第61-63页 |
5.2 现有支护概况 | 第63-64页 |
5.2.1 现有巷道支护方案 | 第63页 |
5.2.2 现有支护方案的问题 | 第63-64页 |
5.3 节理裂隙调查与巷道变形监测 | 第64-73页 |
5.3.1 节理裂隙调查 | 第64-66页 |
5.3.2 巷道收敛变形监测与分析 | 第66-71页 |
5.3.3 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与分析 | 第71-73页 |
5.4 矿山支护方案设计 | 第73-80页 |
5.4.1 支护参数的确定 | 第73-76页 |
5.4.2 吸能锚杆参数的确定 | 第76页 |
5.4.3 支护方案的确定 | 第76-78页 |
5.4.4 支护的施工工艺 | 第78-8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6.1 总结 | 第81-82页 |
6.2 展望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