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1 对先行调解制度的基本认识 | 第9-17页 |
1.1 先行调解的基本界定与概念厘清 | 第9-13页 |
1.1.1 先行调解与诉讼调解 | 第11页 |
1.1.2 先行调解与诉外调解 | 第11页 |
1.1.3 先行调解与诉前调解 | 第11-12页 |
1.1.4 先行调解与立案调解 | 第12页 |
1.1.5 先行调解与庭前调解 | 第12页 |
1.1.6 先行调解与委托调解 | 第12-13页 |
1.2 先行调解制度的立法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3 我国先行调解的立法特点 | 第14-17页 |
1.3.1 先行调解的适用前提——“诉”的存在 | 第14-15页 |
1.3.2 先行调解的本质要求——当事人自愿 | 第15-17页 |
2 先行调解制度运行现状——以江苏省H法院先行调解工作实践为样本 | 第17-27页 |
2.1 该法院先行调解工作情况简介 | 第17-20页 |
2.1.1 先行调解的程序运行 | 第17-19页 |
2.1.1.1 预立案 | 第18页 |
2.1.1.2 案件移送 | 第18页 |
2.1.1.3 调解期限 | 第18页 |
2.1.1.4 先行调解案件的结案 | 第18-19页 |
2.1.1.5 调解协议的确认 | 第19页 |
2.1.2 先行调解的比较优势 | 第19-20页 |
2.2 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20-27页 |
2.2.1 先行调解主体错位 | 第20-21页 |
2.2.2 先行调解违背自愿原则 | 第21-22页 |
2.2.3 诉调难以无缝对接 | 第22-23页 |
2.2.4 调解协议效力确认瑕疵 | 第23-24页 |
2.2.4.1 人民法院排斥对调解组织出具的调解协议的确认 | 第23页 |
2.2.4.2 司法文书欠规范 | 第23-24页 |
2.2.5 先行调解管理失范 | 第24-27页 |
2.2.5.1 考核指标体系的不良影响 | 第24-26页 |
2.2.5.2 先行调解流程管理系统欠佳 | 第26页 |
2.2.5.3 先行调解配套机制严重缺位 | 第26-27页 |
3 我国先行调解制度的性质分析与功能定位 | 第27-39页 |
3.1 先行调解制度的正当性基础 | 第27-32页 |
3.1.1 现状基础 | 第27-29页 |
3.1.1.1 中国法律文化土壤的孕育 | 第27-28页 |
3.1.1.2 法院面临案多人少的尴尬局面 | 第28页 |
3.1.1.3 案件类型的多元化 | 第28-29页 |
3.1.2 法理基础 | 第29-32页 |
3.1.2.1 当事人合意 | 第29-30页 |
3.1.2.2 司法社会化原理 | 第30-31页 |
3.1.2.3 价值衡量原则 | 第31-32页 |
3.2 先行调解制度的性质 | 第32-36页 |
3.2.1 先行调解是立案前的调解 | 第32-33页 |
3.2.2 先行调解是自愿调解 | 第33-35页 |
3.2.3 先行调解是司法ADR | 第35-36页 |
3.3 先行调解制度的功能 | 第36-39页 |
3.3.1 从当事人角度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1.1 有利于当事人合意形成 | 第36页 |
3.3.1.2 有利于双方和平共享调解成果 | 第36-37页 |
3.3.1.3 有利于降低纠纷解决成本 | 第37页 |
3.3.2 从法院的角度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.2.1 有利于缓解司法压力和提高司法效率 | 第37-38页 |
3.3.2.2 有利于转变法院的司法理念 | 第38页 |
3.3.3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| 第38-39页 |
4 我国先行调解制度的合理适用 | 第39-50页 |
4.1 域外相关制度的考察和借鉴 | 第39-44页 |
4.1.1 制度性质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1.2 调解程序的设置及调解协议效力的确认 | 第41-43页 |
4.1.3 调解和诉讼的衔接 | 第43-44页 |
4.2 新民诉法先行调解制度的适用 | 第44-50页 |
4.2.1 明晰先行调解适用的条件 | 第44-45页 |
4.2.2 明晰先行调解主体与探索适当的先行调解方式 | 第45-46页 |
4.2.3 实现诉调无缝对接 | 第46-47页 |
4.2.4 完善调解协议效力确认程序 | 第47-48页 |
4.2.5 完善先行调解的配套管理 | 第48-50页 |
4.2.5.1 完善先行调解流程管理系统 | 第48-49页 |
4.2.5.2 完善先行调解配套机制 | 第49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