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导言 | 第13-20页 |
1.1 本文的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4-16页 |
1.2.1 农村金融机构 | 第14页 |
1.2.2 联保体 | 第14-15页 |
1.2.3 农户联保贷款 | 第15-16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1 本文的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1.3.2 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1 论分析法 | 第17页 |
1.4.2 个案研究法 | 第17页 |
1.4.3 对比分析法 | 第17-18页 |
1.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8-20页 |
1.5.1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8页 |
1.5.2 本文的不足之处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20-24页 |
2.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0-21页 |
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21-23页 |
2.2.1 农户联保贷款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2页 |
2.2.2 农户联保贷款问题的解决办法 | 第22-23页 |
2.3 现有文献的总结及评述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我国农户联保贷款的理论分析 | 第24-34页 |
3.1 农户联保贷款的可行性 | 第24-26页 |
3.1.1 农村特殊环境下的博弈条件为信任机制的产生提供了内在空间 | 第25页 |
3.1.2 乡土社会的“社会制裁”能为信任机制的产生提供外部约束 | 第25页 |
3.1.3 农户联保模式在满足不同贷款额度需求方面具备极强的灵活性 | 第25页 |
3.1.4 农户联保贷款面临的风险与其他联保模式贷款相比更具可控性 | 第25-26页 |
3.2 联保规模对信贷参与双方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3.3 较大联保规模的比较优势 | 第27-28页 |
3.3.1 强化透明机制,缓解信息不对称 | 第27-28页 |
3.3.2 趋向规模经济,降低交易成本 | 第28页 |
3.3.3 升级博弈条件,加强内部约束 | 第28页 |
3.4 我国农户联保贷款产品的理论设计 | 第28-32页 |
3.4.1 小额农户联保贷款:农户小额贷款的完美替代者 | 第29-30页 |
3.4.2 一般农户联保贷款:定位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| 第30页 |
3.4.3 规模农户联保贷款:替代现有“大联保体贷款”促进农业产业化 | 第30-31页 |
3.4.4 农户交叉联保贷款: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良好信贷品种 | 第31-32页 |
3.4.5 丰富联保模式衍生产品的组建思路:促进银企有效对接形成共赢 | 第3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我国农户联保贷款的现状分析 | 第34-41页 |
4.1 农户联保贷款推行取得的普遍成效 | 第35-37页 |
4.1.1 技术难度低、业务易推广,开办初期即有明显效果 | 第35页 |
4.1.2 信贷额度能够满足欠发达地区多数农户生产发展所需 | 第35-36页 |
4.1.3 通过互保增容增信,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升级 | 第36页 |
4.1.4 以信贷手段促动信用建设,逐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| 第36-37页 |
4.1.5 内生的信息筛选和透明机制,利于有效控制农村信贷风险 | 第37页 |
4.2 农户联保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| 第37-40页 |
4.2.1 联保贷款利率定价高,成为现实中的"短板" | 第37-38页 |
4.2.2 同质性易导致风险集聚,加大信贷风险控制难度 | 第38页 |
4.2.3 系统风险防范环节薄弱,在承担支农责任与信贷损失之间进退两难 | 第38-39页 |
4.2.4 内生约束机制在特定条件下会弱化甚至失效 | 第39页 |
4.2.5 惩戒机制的执行存有缺陷,易成逆向选择链条肇始者 | 第39-4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我国农户联保贷款的案例分析 | 第41-51页 |
5.1 “齐河经验”——大型农户联保贷款的优势 | 第41-45页 |
5.1.1 齐河县农合行农户”大联保体”贷款实践 | 第42-43页 |
5.1.2 农户“大联保体”贷款开展背景 | 第43页 |
5.1.3 大联保体贷款的主要做法 | 第43-44页 |
5.1.4 大联保体贷款取得良好效果 | 第44-45页 |
5.2 “中澳模式”:超大资金需求农业产业化龙头融资困境的反思 | 第45-51页 |
5.2.1 案例背景 | 第45-46页 |
5.2.2 案例内容 | 第46-48页 |
5.2.3 案例分析与反思 | 第48-51页 |
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1-60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51-52页 |
6.1.1 联保贷款模式契合“三农”发展需求,具有广阔市场拓展空间 | 第51页 |
6.1.2 在联保贷款模式产品的内部设计完善上主要分为三个层级 | 第51-52页 |
6.1.3 在联保贷款模式所需的外部辅助配套方面把握好三个重点 | 第52页 |
6.2 政策建议 | 第52-60页 |
6.2.1 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,建立和完善涉农信用体系平台 | 第53-54页 |
6.2.2 推动贷款产品利率精细化定价,实施普惠的联保贷款利率水平 | 第54-56页 |
6.2.3. 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建设,完善联保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| 第56-57页 |
6.2.4 深化涉农机构金融改革和监管,加强对涉农金融的合规监管预警 | 第57-58页 |
6.2.5 提高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,为联保贷款发展提供差异化服务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