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GONE理论的大智慧财务舞弊分析
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1 引言 | 第13-20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2.1 财务舞弊定义的研究 | 第14页 |
1.2.2 财务舞弊原因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3 财务舞弊手段的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2.4 财务舞弊治理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5 文献述评 | 第17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本文的基本框架 | 第18-20页 |
2 财务舞弊的理论概述 | 第20-25页 |
2.1 财务舞弊的定义 | 第20页 |
2.2 财务舞弊动因的理论 | 第20-23页 |
2.2.1 冰山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2 舞弊三角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3 GONE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.4 风险因子理论 | 第23页 |
2.3 财务舞弊的手段 | 第23-24页 |
2.4 财务舞弊的治理 | 第24-25页 |
3 上海大智慧公司概况及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| 第25-31页 |
3.1 大智慧公司概况 | 第25-26页 |
3.1.1 大智慧公司简介 | 第25页 |
3.1.2 大智慧公司的治理结构及组织架构 | 第25页 |
3.1.3 大智慧公司财务舞弊事件回顾 | 第25-26页 |
3.2 大智慧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| 第26-31页 |
3.2.1 以提前确认收入方式虚增利润 | 第26-27页 |
3.2.2 以“打新股”等为名营销,虚增收入 | 第27-28页 |
3.2.3 以虚构框架协议方式虚增收入 | 第28页 |
3.2.4 以跨期确认费用降低成本 | 第28-29页 |
3.2.5 以确认未履行合同收入虚增利润 | 第29页 |
3.2.6 以子公司提前确认购买日虚增合并利润 | 第29-31页 |
4 基于GONE理论分析大智慧公司财务舞弊动因 | 第31-37页 |
4.1 “G”(贪婪)因素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1.1 股权集中,股东个体贪婪 | 第31页 |
4.1.2 组织失策,盲目扩张 | 第31-32页 |
4.2 “O”(机会)因素分析 | 第32-34页 |
4.2.1 家族企业内部治理存在缺陷 | 第32页 |
4.2.2 独立董事和内审流于形式 | 第32-33页 |
4.2.3 “家长式”企业文化的诱因 | 第33页 |
4.2.4 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 | 第33-34页 |
4.3 “N”(需要)因素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3.1 个人利益的需要 | 第34页 |
4.3.2 企业利益的需要 | 第34-35页 |
4.4 “E”(暴露)因素分析 | 第35-37页 |
4.4.1 事务所管理不善发现舞弊概率小 | 第35-36页 |
4.4.2 监督机构对舞弊的处罚力度轻 | 第36-37页 |
5 防范财务舞弊的策略 | 第37-48页 |
5.1 完善公司的内部管理 | 第37-40页 |
5.1.1 分散股权和科学化发展 | 第37-38页 |
5.1.2 让治理机构真正发挥监督作用 | 第38页 |
5.1.3 加强内审监督,让问题止于内审 | 第38-39页 |
5.1.4 变革“家长式”企业文化 | 第39-40页 |
5.2 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 | 第40-42页 |
5.2.1 严格实施审计程序以保证执业质量 | 第40-41页 |
5.2.2 基于风险合理运用职业审慎和职业判断 | 第41页 |
5.2.3 重点关注审计中的异常事项 | 第41-42页 |
5.3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制衡 | 第42-44页 |
5.3.1 规范实习生的聘用及工作分配 | 第42-43页 |
5.3.2 减少人才流失,缓解执业压力 | 第43-44页 |
5.3.3 落实审计业务质量的复核与监督 | 第44页 |
5.4 加强外部机构的监督和完善相关机制 | 第44-48页 |
5.4.1 加大证监会等组织的监督和处罚 | 第44-45页 |
5.4.2 加强证交所等组织的监督和处罚 | 第45-46页 |
5.4.3 完善投资者赔偿的民事责任机制 | 第46-48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48页 |
6.2 未来展望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