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油料作物论文--向日葵论文

化学药剂诱导向日葵雄性不育效应的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插图和附表清单第9-10页
缩略语表第10-11页
1 引言第11-19页
    1.1 杂交种向日葵研究简介第11页
    1.2 植物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细胞核雄性不育研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细胞质-核雄性不育研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雄性不育花器的形态特征第12-13页
    1.3 植物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雄性不育与物质代谢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雄性不育与ATP含量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雄性不育与保护性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雄性不育与植物激素第14页
    1.4 化学杀雄与化学杀雄剂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化学杀雄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化学杀雄剂的作用机理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1 化学杀雄剂通过内源激素的含量导致雄性不育的发生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2 化学杀雄剂抑制物质代谢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3 化学杀雄剂抑制能量代谢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4 化学杀雄剂抑制光合作用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5 化学杀雄剂诱导雄性不育植株膜脂稳定性下降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化学杀雄剂的种类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.1 卤代脂肪酸及其盐类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.2 烷基磷酸衍生物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.3 均三嗪二酮及其有关衍生物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.4 甲基胂酸盐类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.5 赤霉素及其盐类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.6 氨基磺酸类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化学杀雄剂的优劣势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优良化学杀雄剂应具备的条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第18页
    1.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-19页
2 材料与方法第19-22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药剂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材料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验药剂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试验设计第19-20页
    2.2 试验地概况第20页
    2.3 测定内容及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材料的筛选及处理时期选定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1 材料的筛选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2 处理时期的选定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农艺性状主要指标的测定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株高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盘径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3 茎粗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生理指标的测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2 SOD酶活性的测定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3 POD酶活性的测定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花盘及花器形态的观测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1 花盘形态的观测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.2 雄蕊形态的观测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花粉活力的观测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结实率的测定第21-22页
3 结果与分析第22-44页
    3.1 材料的筛选和处理时期的选定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材料的筛选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处理时期的选定第23-24页
    3.2 农艺性状主要指标的测定第24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株高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盘径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茎粗第29-32页
    3.3 生理指标的测定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叶绿素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9D002叶绿索测定及分析(2012年)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叶绿索测定及分析(2013年)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保护性酶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SOD酶活性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POD酶活性第36-37页
    3.4 花盘及花器形态的观测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花盘形态的观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花器形态的观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花粉活力的观测第38-39页
    3.5 结实率的测定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2012年自交系9D002结实率测定及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2012年不育系121010异交结实率测定及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2013年五份供试材料套袋异交结实率测定及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2013年五份供试材料开放异交结实率测定及分析第43-44页
4 讨论第44-48页
    4.1 药剂处理时期第44-45页
    4.2 药剂处理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第45-46页
    4.3 药剂处理与叶绿素的关系第46页
    4.4 药剂处理与保护性酶的关系第46页
    4.5 药剂处理与花盘形态、花器形态、花粉活力的关系第46-47页
    4.6 药剂处理与结实率的关系第47-48页
5 结论第48-49页
致谢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5页
作者简介第55页

论文共5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氮素供应数量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影响
下一篇:施氮与密度对膜下滴灌马铃薯氮素利用及产量质量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