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1-13页 |
1.2.1 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1-12页 |
1.2.2 项目过程后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2-13页 |
1.2.3 火电项目过程后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3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火电项目建设过程理论研究 | 第15-21页 |
2.1 火电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理论 | 第15-17页 |
2.1.1 火电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含义 | 第15页 |
2.1.2 火电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2.1.3 火电项目建设过程后评价的原则 | 第16-17页 |
2.1.4 项目后评价方法的比较 | 第17页 |
2.2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| 第17-19页 |
2.2.1 项目生命周期的含义 | 第17-19页 |
2.2.2 火电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 | 第19页 |
2.3 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火电项目建设过程研究 | 第19-2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彬长火电工程建设过程概况 | 第21-25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21-23页 |
3.1.1 总体概况 | 第21页 |
3.1.2 资源概况 | 第21-22页 |
3.1.3 建设概况 | 第22-23页 |
3.1.4 技术概况 | 第23页 |
3.2 工程建设的意义 | 第23-2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4章 火电工程建设过程后评指标体系研究 | 第25-32页 |
4.1 火电工程建设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25页 |
4.2 火电工程建设过程后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25-31页 |
4.2.1 前期工作后评价 | 第26-27页 |
4.2.2 施工建设后评价 | 第27-31页 |
4.2.3 投产准备后评价 | 第3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5章 彬长火电工程建设过程后评价 | 第32-67页 |
5.1 前期工作后评价 | 第32-43页 |
5.1.1 前期决策阶段分析 | 第32-35页 |
5.1.2 准备工作阶段分析 | 第35-38页 |
5.1.3 基于“差异驱动”原理的指标权重确定 | 第38-41页 |
5.1.4 基于加权灰靶决策的前期工作后评价 | 第41-43页 |
5.2 施工建设后评价 | 第43-56页 |
5.2.1 风险管理水平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2.2 建设管理水平分析 | 第44-45页 |
5.2.3 监理管理水平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2.4 造价管理水平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2.5 资料管理水平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2.6 基于特征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| 第48-52页 |
5.2.7 基于改进的雷达图法的施工建设后评价 | 第52-56页 |
5.3 投产准备后评价 | 第56-64页 |
5.3.1 启动调试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3.2 竣工验收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3.3 生产准备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3.4 基于序关系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| 第59-61页 |
5.3.5 基于灰色三角白化权函数的投产准备后评价 | 第61-64页 |
5.4 综合评价结论及建议 | 第64-66页 |
5.4.1 综合评价 | 第64-65页 |
5.4.2 先进经验 | 第65页 |
5.4.3 问题及建议 | 第65-6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6.1 结论 | 第67-68页 |
6.2 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