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挝万象省纳勐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1 前言 | 第11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矿区位置、交通及地理经济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3.1 位置及交通 | 第13-14页 |
1.3.2 自然地理 | 第14-15页 |
1.3.3 社会经济 | 第15页 |
1.4 以往研究概况 | 第15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5-16页 |
1.6 取得的成果与认识 | 第16-17页 |
2 区域地质特征 | 第17-20页 |
2.1 大地构造背景 | 第17页 |
2.2 区域地层 | 第17-18页 |
2.3 区域构造 | 第18-19页 |
2.4 区域岩浆岩 | 第19页 |
2.5 区域矿产 | 第19-20页 |
3 矿区地质特征 | 第20-24页 |
3.1 矿区地层 | 第20-21页 |
3.2 矿区构造 | 第21-22页 |
3.2.1 褶皱 | 第21-22页 |
3.2.2 断裂 | 第22页 |
3.3 矿区岩浆岩 | 第22-23页 |
3.4 矿区的变质作用 | 第23-24页 |
4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24-29页 |
4.1 矿体形态、产状 | 第24-26页 |
4.1.1 Ⅰ号矿带 | 第24页 |
4.1.2 Ⅱ号矿带 | 第24页 |
4.1.3 Ⅲ号矿带 | 第24-26页 |
4.2 矿石的矿物成分 | 第26页 |
4.3 矿石结构构造 | 第26页 |
4.4 矿石质量特征 | 第26-28页 |
4.4.1 铜(铁)矿石 | 第26页 |
4.4.2 铜铁(铅、锌)矿石 | 第26-27页 |
4.4.3 锌(铅)矿石 | 第27-28页 |
4.5 围岩蚀变 | 第28-29页 |
5 矿区矽卡岩特征 | 第29-42页 |
5.1 矽卡岩的形态、产状、分布 | 第29页 |
5.2 矽卡岩的岩石学特征 | 第29页 |
5.3 矽卡岩的矿物学特征 | 第29-32页 |
5.4 矽卡岩地球化学成分 | 第32-36页 |
5.4.1 微量元素特征 | 第32-34页 |
5.4.2 稀土元素特征 | 第34-36页 |
5.5 矽卡岩矿体地球化学特征 | 第36-42页 |
5.5.1 主要氧化物和主要元素特征 | 第36-37页 |
5.5.2 微量元素特征 | 第37-39页 |
5.5.3 稀土元素特征 | 第39-42页 |
6 矽卡岩成矿研究 | 第42-47页 |
6.1 成矿物质来源 | 第42-44页 |
6.2 控矿因素分析 | 第44-45页 |
6.2.1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| 第44-45页 |
6.2.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| 第45页 |
6.2.3 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| 第45页 |
6.3 流体包裹体气-液相成分特征 | 第45-47页 |
7 典型矽卡岩矿床特征对比 | 第47-55页 |
7.1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床 | 第47-50页 |
7.1.1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47-48页 |
7.1.2 矽卡岩稀土元素化学特征分析 | 第48-49页 |
7.1.3 矿床稀土元素化学特征分析 | 第49-50页 |
7.2 湖北铜绿山矿床 | 第50-55页 |
7.2.1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50-51页 |
7.2.2 矽卡岩稀土元素化学特征分析 | 第51-52页 |
7.2.3 矿石稀土元素化学特征分析 | 第52-54页 |
7.2.4 矿床稀土元素化学特征分析 | 第54-55页 |
8 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