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双节堂庸训》主体思想研究
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5页 |
引言 | 第5-13页 |
(一)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5-6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6-13页 |
一、其人其书 | 第13-16页 |
(一) 汪辉祖其人 | 第13-14页 |
(二) 《双节堂庸训》其书 | 第14-16页 |
二、范畴论 | 第16-29页 |
(一) 引子 | 第16页 |
(二) 心 | 第16-22页 |
1、心本体论 | 第16-20页 |
2、心之分类 | 第20-21页 |
3、心之延伸 | 第21-22页 |
(三) 身 | 第22-25页 |
(四) 气 | 第25-26页 |
(五) 天 | 第26-28页 |
(六) 小结 | 第28-29页 |
三、人格预设 | 第29-57页 |
(一) 引子 | 第29页 |
(二) 概念 | 第29-32页 |
1、人格与预设 | 第29-30页 |
2、预设基础 | 第30页 |
3、预设来源 | 第30-32页 |
4、预设内容 | 第32页 |
(三) 人格趋向 | 第32-34页 |
1、价值趋向 | 第32-33页 |
2、人生目的 | 第33页 |
3、教育原则 | 第33-34页 |
(四) 人格范畴 | 第34-37页 |
1、正面人格 | 第34-36页 |
2、反面人格 | 第36-37页 |
(五) 人格类型 | 第37-55页 |
1、文化人格 | 第37-41页 |
2、经济人格 | 第41-47页 |
3、社会人格 | 第47-50页 |
4、家庭人格 | 第50-55页 |
(六) 做人之法 | 第55-56页 |
(七) 小结 | 第56-57页 |
四、对儒家经典和谚语的诠释与运用 | 第57-69页 |
(一) 引子 | 第57-58页 |
(二) 《四书》 | 第58-65页 |
(三) 《五经》 | 第65-66页 |
(四) 谚语 | 第66-68页 |
(五) 小结 | 第68-69页 |
结语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