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8页 |
1.1.1 我国城镇污水厂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1.2 碳源不足问题的现有解决途径 | 第15-18页 |
1.2 强化一级处理工艺 | 第18-21页 |
1.2.1 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工艺 | 第18-19页 |
1.2.2 生物强化一级处理工艺 | 第19-20页 |
1.2.3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 | 第20-21页 |
1.3 内碳源的开发与利用 | 第21-23页 |
1.3.1 污泥水解酸化的原理 | 第21-22页 |
1.3.2 污泥水解酸化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6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0页 |
2.1 原污水非溶解性碳源基质提取实验 | 第26页 |
2.2 不同性质污泥水解酸化实验 | 第26-27页 |
2.3 试验分析方法及检测项目 | 第27-30页 |
2.3.1 常规指标检测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3.2 蛋白质、多糖及挥发性脂肪酸测定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污水中非溶解性有机物的提取回收方法研究 | 第30-46页 |
3.1 化学强化絮凝预处理碳源截留效果研究 | 第30-35页 |
3.1.1 化学强化絮凝过程对COD和SCOD的截留效果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1.2 化学强化絮凝过程对SS的截留效果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1.3 化学强化絮凝过程对TN和(NH_4~+)-N的同步截留效果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1.4 化学强化絮凝过程对TP和(PO_4~3-)-P的同步截留效果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2 生物强化絮凝预处理碳源截留效果研究 | 第35-39页 |
3.2.1 生物强化絮凝过程对COD和SCOD的截留效果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2.2 生物强化絮凝过程对SS的截留效果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3 化学生物强化絮凝预处理对碳源截留效果研究 | 第39-45页 |
3.3.1 化学生物强化絮凝过程对COD和SCOD的截留效果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3.2 化学生物强化絮凝过程对SS的截留效果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3.3 化学生物强化絮凝过程对TN和(NH_4~+)-N的同步截留效果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3.4 化学生物强化絮凝过程对TP和(PO_4~3-)-P的同步截留效果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3.5 化学生物强化絮凝预处理絮凝剂投加方式优化研究 | 第44-4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化学生物絮凝污泥水解酸化产酸能力研究 | 第46-60页 |
4.1 试验污泥性质 | 第46页 |
4.2 不同类型污泥发酵产酸VSS和SS减量化 | 第46-47页 |
4.3 污泥水解性能 | 第47-51页 |
4.3.1 污泥水解酸化过程SCOD产量变化 | 第47-50页 |
4.3.2 不同类型污泥发酵产酸系统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变化 | 第50-51页 |
4.4 不同类型污泥发酵产酸系统中VFAs的产量及结构组成 | 第51-53页 |
4.4.1 不同类型污泥发酵产酸系统中VFAs的产量 | 第51-52页 |
4.4.2 不同污泥类型发酵产酸系统中VFAs的组成 | 第52-53页 |
4.5 各污泥发酵产酸系统稳定运行期间发酵液中有机质组成 | 第53-54页 |
4.6 不同类型污泥发酵产酸系统氮和磷的释放 | 第54-56页 |
4.6.1 污泥发酵产酸系统(NH_4~+)-N的释放 | 第54-55页 |
4.6.2 污泥发酵产酸系统(PO_4~3-)-P的释放 | 第55-56页 |
4.7 化学生物强化絮凝污泥产VFAs的优化利用 | 第56-58页 |
4.7.1 截留单位进水产生混合污泥的VFAs产量 | 第56-57页 |
4.7.2 生物脱氮碳源补偿量计算 | 第57-58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5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0-62页 |
5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5.2 建议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| 第68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