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4 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亲属容隐行为概述 | 第12-19页 |
2.1 亲属容隐行为概念 | 第12-13页 |
2.1.1 亲属的含义 | 第12-13页 |
2.1.2 容隐行为的概念 | 第13页 |
2.1.3 亲属容隐行为出罪的概念界定 | 第13页 |
2.2 亲属容隐行为的特征 | 第13-19页 |
2.2.1 自治授权之特征 | 第14-15页 |
2.2.2 家族“法人化”之特征 | 第15-17页 |
2.2.3 保护人权、限制株连之特征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亲属容隐行为出罪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| 第19-28页 |
3.1 亲属容隐行为出罪的利弊分析 | 第19-20页 |
3.1.1 站在国家或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 | 第19页 |
3.1.2 站在个人、家族亲属圈的角度分析 | 第19-20页 |
3.2 亲属容隐行为出罪的必要性 | 第20-23页 |
3.2.1 亲属容隐行为并未破坏法治 | 第20-21页 |
3.2.2 完全禁止容隐有悖立法常理 | 第21-22页 |
3.2.3 完全禁止容隐模糊了国与家应有的分界 | 第22页 |
3.2.4 亲属容隐行为不具有“应受刑事惩罚性” | 第22-23页 |
3.3 亲属容隐行为出罪的可行性 | 第23-28页 |
3.3.1 亲属容隐行为的出罪具有刑法理论适用的依据 | 第23-25页 |
3.3.2 亲属容隐行为的出罪具有刑事政策依据 | 第25页 |
3.3.3 亲属容隐行为的出罪适应了“非犯罪化”趋势 | 第25-26页 |
3.3.4 亲属容隐行为的出罪具有民意基础 | 第26-28页 |
第4章 亲属容隐行为出罪的立法考察与立法构想 | 第28-35页 |
4.1 域外容隐制度立法考察 | 第28-31页 |
4.1.1 大陆法系国家容隐制度考察 | 第28-29页 |
4.1.2 英美法系国家容隐制度考察 | 第29-30页 |
4.1.3 两大法系容隐立法的对比分析 | 第30-31页 |
4.2 亲属容隐行为出罪的总体思路 | 第31-32页 |
4.2.1 以权利为本位 | 第31页 |
4.2.2 贯彻平等的观念 | 第31-32页 |
4.3 亲属容隐行为出罪的立法设计 | 第32-35页 |
4.3.1 容隐行为出罪的主体范围 | 第32-33页 |
4.3.2 容隐行为出罪的主观目的 | 第33页 |
4.3.3 亲属容隐行为出罪的方式 | 第33-34页 |
4.3.4 容隐行为出罪的不适用情形 | 第34-35页 |
结语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8页 |
致谢 | 第38-3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