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4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5-16页 |
前言 | 第16-18页 |
1. 临床资料 | 第18-23页 |
1.1 诊断标准 | 第18-20页 |
1.1.1 Graves病诊断标准 | 第18页 |
1.1.2 病情的轻、中、重标准 | 第18页 |
1.1.3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| 第18-19页 |
1.1.4 中医症候体征分级量化标准(见表 1) | 第19-20页 |
1.2 纳入标准 | 第20页 |
1.3 排除标准 | 第20-21页 |
1.4 剔除标准 | 第21页 |
1.5 脱落标准 | 第21页 |
1.6 一般资料 | 第21-23页 |
1.6.1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分析比较(见表 2) | 第21-22页 |
1.6.2 治疗前两组患者GD病程比较(见表 3) | 第22页 |
1.6.3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分布比较(见表 4) | 第22-23页 |
2. 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1 治疗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1.1 对照组 | 第23-24页 |
2.1.2 实验组 | 第24页 |
2.1.3 实验疗程 | 第24页 |
2.2 观察指标 | 第24页 |
2.2.1 安全性观察指标 | 第24页 |
2.2.2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| 第24页 |
2.3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标准; | 第24-25页 |
2.3.1 安全性评价标准(见表 5) | 第24-25页 |
2.4 统计方法 | 第25页 |
3. 结果 | 第25-31页 |
3.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怕热的比较(见表 6) | 第25-26页 |
3.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多汗的比较(见表 7) | 第26页 |
3.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消瘦的比较(见表 8) | 第26页 |
3.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纳食的比较(见表 9) | 第26-27页 |
3.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烦躁的比较(见表 10) | 第27页 |
3.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疲乏的比较(见表 11) | 第27-28页 |
3.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甲状腺肿*的比较(见表 12) | 第28页 |
3.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突眼*的比较(见表 13) | 第28-29页 |
3.9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情况比较(见表 14) | 第29页 |
3.10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(见表 15) | 第29页 |
3.1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T3、FT4、TSH情况比较(见表 16) | 第29-31页 |
讨论 | 第31-42页 |
1.现代医学对于Graves的认识 | 第31-36页 |
1.1 Graves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| 第31页 |
1.2 Graves病的发病机理 | 第31-33页 |
1.2.1 Graves病遗传因素 | 第31-32页 |
1.2.2 Graves病免疫炎症因素 | 第32页 |
1.2.3 Graves病环境及生活因素 | 第32-33页 |
1.3 Graves病治疗 | 第33-36页 |
1.3.1 131I治疗 | 第33-34页 |
1.3.2 手术治疗 | 第34页 |
1.3.3 药物 (ATD) 治疗 | 第34-36页 |
2.中医对Graves病的认识 | 第36-37页 |
3.本方的组方特点及分析 | 第37-42页 |
3.1 立论依据 | 第37-38页 |
3.2 组方及配伍 | 第38页 |
3.3 单味药的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| 第38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9页 |
文献综述 | 第49-59页 |
一、古代医家对Graves病的认识 | 第49-51页 |
1.病名溯源 | 第49页 |
2.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49-51页 |
3.对治疗的认识 | 第51页 |
二、现代医家对Graves病的认识 | 第51-56页 |
1.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51页 |
2.对治疗的认识 | 第51-56页 |
2.1 辨证论治 | 第51-53页 |
2.2 分期论治 | 第53-54页 |
2.3 专方专药 | 第54页 |
2.4 外治疗法 | 第54-55页 |
2.4.1 针刺治疗 | 第54-55页 |
2.4.2 穴位贴敷 | 第55页 |
2.4.3 内外合治 | 第55页 |
2.4.4 灸法治疗 | 第55页 |
2.5 中西医结合治疗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