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开宗明义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6页 |
1.1.1 我国村镇规划现存的问题(国内研究现状) | 第11-12页 |
1.1.2 新型城镇化概念应运而生 | 第12-14页 |
1.1.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与城乡体系 | 第14-15页 |
1.1.4 小结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目的、意义及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.3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探讨 | 第18-21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18-19页 |
1.3.2 适应性 | 第19-20页 |
1.3.3 镇规划标准的适应性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框架 | 第21-23页 |
2 对象认知现行“镇规划标准”相关内容解析 | 第23-43页 |
2.1 村镇规划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框架 | 第23-29页 |
2.1.1 村镇规划体系发展历程 | 第23-27页 |
2.1.2 村镇规划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| 第27-29页 |
2.2 “镇规划标准”体系的构架与内容 | 第29-35页 |
2.2.1 “镇规划标准”体系的构架 | 第29-30页 |
2.2.2 “镇规划标准”体系的内容 | 第30-34页 |
2.2.3 小结 | 第34-35页 |
2.3 镇规划技术标准的主要内容 | 第35-41页 |
2.3.1 明确术语和制图标准 | 第36-37页 |
2.3.2 提出镇规划内容要求 | 第37-38页 |
2.3.3 规定镇规划技术指标 | 第38-41页 |
2.4 镇规划标准适应性的评价方面 | 第41-43页 |
2.4.1 “标准”对规划对象的适用性 | 第41-42页 |
2.4.2 “标准”对规划工作的指导性 | 第42-43页 |
3 审时度势标准对我国当前镇发展特征的适用性研究 | 第43-73页 |
3.1 当前我国镇的综合发展差异性研究 | 第43-49页 |
3.1.1 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| 第43-44页 |
3.1.2 产业职能区位的差异 | 第44-47页 |
3.1.3 生活空间形态的差异 | 第47-49页 |
3.2 当前我国镇的规模发展趋势研究 | 第49-56页 |
3.2.1 当前我国镇的规模等级规律 | 第49-53页 |
3.2.2 当前我国镇的人口发展规律 | 第53-54页 |
3.2.3 当前我国镇建设用地增长情况 | 第54-56页 |
3.3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镇发展的要求 | 第56-60页 |
3.3.1 适应新城乡体系的需求 | 第56-58页 |
3.3.2 生态可持续、集约的需求 | 第58-60页 |
3.3.3 以人为本的需求 | 第60页 |
3.4 结论“镇规划标准”不适用问题的总结 | 第60-73页 |
3.4.1 “标准”体现出对多样性的不适用 | 第61-63页 |
3.4.2 “标准”中人口规模分级与预测方法对当代镇人口发展规律不适用 | 第63-65页 |
3.4.3 “标准”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土地浪费约束力度不够 | 第65-66页 |
3.4.4 “标准”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适应程度较差 | 第66-70页 |
3.4.5 “标准”缺乏时效性是不适用问题的根源 | 第70-73页 |
4 辨物居方“标准”对当前各地镇规划的指导性研究 | 第73-101页 |
4.1 经济发达地区的镇规划 | 第73-75页 |
4.1.1 经济发达地区镇的面貌 | 第73-74页 |
4.1.2 经济发达地区镇发展模式总结 | 第74页 |
4.1.3 经济发达地区镇规划的自我要求 | 第74-75页 |
4.2 “标准”指导下经济落后地区的镇规划 | 第75-92页 |
4.2.1 经济落后地区镇的现状 | 第75-78页 |
4.2.2 “标准”指导下落后地区镇规划的普遍方法 | 第78-89页 |
4.2.3 落后地区镇规划现存问题 | 第89-92页 |
4.3 独创性地方导则指导下的个别镇规划 | 第92-99页 |
4.3.1 个别地区出台具有独创性的镇规划技术导则 | 第92-94页 |
4.3.2 新理念指导下具有独创性的镇规划案例 | 第94-99页 |
4.3.3 创新导则与规划案例的优势总结 | 第99页 |
4.4 结论“标准”对各地镇规划指导性问题总结 | 第99-101页 |
4.4.1 统一国家层面标准落后于发达地区发展现状 | 第99-100页 |
4.4.2 “标准”对落后地区镇规划的指导性差 | 第100页 |
4.4.3 “标准”体系单薄导致了指导性差 | 第100-101页 |
5 翘首以待对“镇规划标准”适应性提升的诉求 | 第101-121页 |
5.1 建立更完善的镇规划标准体系 | 第101-108页 |
5.1.1 更新“镇规划编制办法” | 第101-103页 |
5.1.2 从两方面完善“体系”以提升适应性 | 第103-104页 |
5.1.3 “分层级标准”分级方式探索 | 第104-106页 |
5.1.4 体系各层级规定的内容及深度 | 第106-108页 |
5.2 推敲更具适用性的技术指标 | 第108-118页 |
5.2.1 探索更适用于当代镇特征的规模预测方法 | 第108-109页 |
5.2.2 建立新的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| 第109-115页 |
5.2.3 建立新的镇用地分类体系 | 第115-118页 |
5.3 提升镇规划标准的指导性 | 第118-120页 |
5.3.1 专项规划标准的深入编制 | 第118-119页 |
5.3.2 “渗透率”指标的确立 | 第119页 |
5.3.3 镇规划评价标准的确立 | 第119-120页 |
5.4 小结 | 第120-121页 |
6 承前启后结语 | 第121-12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121-122页 |
6.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22-123页 |
6.3 展望 | 第123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3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33-13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| 第139-141页 |
附录 | 第141-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