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民用建筑论文--居住建筑论文--农村住宅论文

陕甘宁地区农村低收入家庭住宅现状统计分析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1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陕甘宁地区环境特殊性第12-13页
    1.2 范围界定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7-18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理论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实践研究第19-22页
    1.6 研究框架第22-23页
2 陕甘宁地区农村村落背景概述第23-33页
    2.1 不同地貌单元下的村落形态第23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分布格局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黄土高原地貌下的村落形态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平原地貌下的村落形态第28-29页
    2.2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村落形态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气候分布格局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旱作农业区农村村落形态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灌溉农业区农村村落形态第32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32-33页
3 陕甘宁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查第33-69页
    3.1 农村住宅调查简述第33-34页
    3.2 村落调查概况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村落规模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人口情况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家庭收入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建房成本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基础设施建设第37-38页
    3.3 农房主体建构第3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平面形制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体结构第43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屋面结构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建筑材料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建筑构造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墙体工艺第57-60页
    3.4 农房建筑性能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农房建设时间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农房建造质量与安全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农房节能第64页
    3.5 农房建设组织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农房建设规模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农房建设方式第66-68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4 陕甘宁地区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9-83页
    4.1 村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空废化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贫困化第72-74页
    4.2 农房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4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农房功能与形式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本土建筑材料应用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农房质量与安全第79-82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82-83页
5 陕甘宁地区农村住宅建设反思第83-99页
    5.1 农房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3-84页
    5.2 外部影响因素第84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政策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经济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技术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地形地貌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气候第89-91页
    5.3 内部影响因素第91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居住需求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生产生活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人口结构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居住价值观第95-96页
    5.4 农房建设面临的新趋势第96-97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97-99页
6 陕甘宁地区农村住宅建造更新的策略第99-117页
    6.1 农房建造更新目标第99-100页
    6.2 农房建造更新原则第100-102页
    6.3 农房建造更新的策略第10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社会引导策略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气候适应策略第104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功能适应策略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技术适宜策略第108-115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15-117页
7 结论与展望第117-119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17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117-119页
致谢第119-121页
参考文献第121-125页
图表目录第125-131页
附录一第131-132页
附录二第132页

论文共13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综合医院有机更新的研究与应用--以宝鸡市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为例
下一篇:老城区给水管网改造与规划研究--以神木县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