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

咸阳市北门户区城市设计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7-11页
1 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门户现状与发展机遇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咸阳城市发展对城市北门户建设的需求第12-13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现状研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城市门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城市设计、城市空间形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范围界定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方法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研究框架第18-20页
2 城市门户基础理论研究第20-43页
    2.1 城市门户概念界定及相关因素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市门户概念界定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对城市门户的感知第20-21页
    2.2 城市门户历史发展模式研究第21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城市门户主要影响因素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农业经济时期城市门户发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工业经济时期城市门户发展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后工业经济时期城市门户发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城市门户历史发展总结第30-31页
    2.3 中国当代城市门户发展概况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向心性聚集扩张方式城市门户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离心性扩散扩张方式城市门户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中国当代城市门户空间总结归纳第34-37页
    2.4 现代城市门户基本属性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现代城市门户存在类型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现代城市门户空间范围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现代城市门户功能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现代城市门户空间特征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现代城市门户构成要素第39-4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41-43页
3 现代城市门户区城市设计第43-59页
    3.1 城市门户节点设计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城市门户节点定义及构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城市门户节点特征可识别性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城市门户节点设计方法第44-46页
    3.2 城市门户区设计第46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城市门户区定义及构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城市门户区特征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城市门户区设计方法第48-53页
    3.3 城市门户区城市设计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城市门户区城市设计要素及内容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城市门户区城市设计原则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城市门户区城市设计策略与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6-59页
4 咸阳城市北门户区现状第59-91页
    4.1 咸阳城市概况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咸阳城市概况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咸阳城市特色第59-61页
    4.2 城市历史演进中的门户区第6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古代咸阳城市门户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近现代咸阳城市门户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当代咸阳城市门户体系与现状问题第68-72页
    4.3 咸阳城市北门户区形成与现状第72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咸阳北门户区形成机遇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咸阳北门户区空间范围界定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咸阳北门户区空间现状研究第7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咸阳北门户区影响因素与空间特征总结第85-89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9-91页
5 咸阳北门户区城市设计研究第91-133页
    5.1 咸阳北门户区城市设计定位与目标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咸阳北门户区城市设计定位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咸阳北门户区城市设计原则第92页
    5.2 咸阳北门户区城市设计策略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空间识别引导设计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功能复合多样设计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交通快捷高效设计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景观识别、连续、特色化设计第93页
    5.3. 咸阳市北门户区城市设计——空间识别引导设计第93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构建清晰空间结构划分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设置连续过渡空间序列第95-97页
    5.4. 咸阳市北门户区城市设计——功能复合多样设计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协调复合化功能分区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多样混合型土地利用第99-101页
    5.5. 咸阳市北门户区城市设计——交通快捷高效设计第101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构建层次清晰网络化道路系统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建立完善绿色交通系统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设置便捷静态交通系统第107-108页
    5.6. 咸阳市北门户区城市设计景观组识别、连续、特色设计第108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构建识别性城市门户景观标志第109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塑造连续性城市门户景观意象第116-123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构建咸阳特色城市门户景观场所第123-127页
    5.7 咸阳北门户区城市设计分区控制导则第12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7.1 空港/旅游服务区控制导则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7.2 五陵原历史文化保护区控制导则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5.7.3 城市新区控制导则第129-130页
    5.8. 本章小结第130-133页
        5.8.1 咸阳北门户区城市设计积极影响第130页
        5.8.2 咸阳北门户区城市设计不足之处第130-133页
6 结论第133-136页
致谢第136-137页
参考文献第137-140页
图录第140-143页
表录第143-145页
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第145页

论文共14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混凝土井字梁楼盖的设计选型与经济性比较研究
下一篇:现代闻喜县城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