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宁市东盟博览会展览园规划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4.1 国内外主题公园发展历程 | 第13-15页 |
1.4.2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5页 |
1.4.3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文化博览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| 第18-31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1.1 主题公园 | 第18页 |
2.1.2 主题公园的类型 | 第18页 |
2.1.3 文化博览公园 | 第18-19页 |
2.2 景观内容与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2.1 景观内容 | 第19-20页 |
2.2.2 景观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3 景观功能 | 第21-22页 |
2.3.1 环境功能 | 第21页 |
2.3.2 社会文化功能 | 第21-22页 |
2.4 景观设计理论 | 第22-24页 |
2.4.1 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22页 |
2.4.2 园林美学与园林艺术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4.3 场所精神 | 第23-24页 |
2.5 文化的景观表达研究 | 第24-31页 |
2.5.1 文化的类型 | 第24页 |
2.5.2 表现形态 | 第24页 |
2.5.3 表达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5.4 表现载体 | 第26-31页 |
第三章 设计背景研究 | 第31-37页 |
3.1 南宁市概况 | 第31-32页 |
3.1.1 地理区位 | 第31页 |
3.1.2 自然条件 | 第31-32页 |
3.1.3 人文概况 | 第32页 |
3.2 项目社会背景 | 第32-33页 |
3.2.1 中国—东盟博览会 | 第32页 |
3.2.2 博览会主旨内涵 | 第32-33页 |
3.3 东盟文化背景 | 第33-37页 |
3.3.1 宗教文化 | 第33-34页 |
3.3.2 农耕文化 | 第34-35页 |
3.3.3 民俗文化 | 第35页 |
3.3.4 其他文化 | 第35-36页 |
3.3.5 地域元素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展览园景观设计 | 第37-60页 |
4.1 项目概况 | 第37页 |
4.2 现状分析 | 第37-40页 |
4.2.1 区位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.2 交通分析 | 第38页 |
4.2.3 场地概况 | 第38-40页 |
4.3 指导思想与园区定位 | 第40页 |
4.3.1 指导思想 | 第40页 |
4.3.2 园区定位 | 第40页 |
4.4 规划设计原则 | 第40-42页 |
4.5 规划布局 | 第42-46页 |
4.5.1 总体布局 | 第42-43页 |
4.5.2 结构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5.3 功能分区 | 第44页 |
4.5.4 道路系统 | 第44-45页 |
4.5.5 视线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6 分区设计 | 第46-54页 |
4.6.1 入口广场区 | 第46-48页 |
4.6.2 科普教育区 | 第48-49页 |
4.6.3 阳光草坪区 | 第49-50页 |
4.6.4 文化体验区 | 第50-54页 |
4.6.5 安静休息区 | 第54页 |
4.7 植物种植设计 | 第54-60页 |
4.7.1 植物设计原则 | 第55页 |
4.7.2 分区配置 | 第55-57页 |
4.7.3 主要植物名录 | 第57-60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0-62页 |
5.1 结论 | 第60-61页 |
5.2 讨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