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8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导言 | 第14-18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由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本文创新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儒家经典系统的转换 | 第18-34页 |
第一节 汉唐经学模式 | 第19-30页 |
一、汉唐治《六经》 | 第19-22页 |
二、汉唐治《论》、《孟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 | 第22-27页 |
三、重礼乐而忽视心性 | 第27-30页 |
第二节 义理之学的兴起 | 第30-34页 |
一、宋儒的主体意识 | 第30-32页 |
二、义理解《四书》 | 第32-34页 |
三、义理解《六经》 | 第34页 |
第三章 程颐建立的儒家经典系统 | 第34-40页 |
第一节 程颐解《四书》 | 第35-38页 |
一、心性论是《四书》的核心 | 第35-36页 |
二、《四书》先于《六经》 | 第36-38页 |
第二节 程颐解《易》 | 第38-40页 |
一、程颐治易历程 | 第38-39页 |
二、性命之学是《易》的旨归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心性本然与实然 | 第40-46页 |
第一节 心性学说的会通 | 第40-43页 |
第二节 关于“诚”的会通 | 第43-46页 |
一、诚者从容中道 | 第44-45页 |
二、致中和即达天理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心性涵养工夫论 | 第46-72页 |
第一节 主敬存诚工夫论的会通 | 第46-55页 |
一、主敬则诚存 | 第47-49页 |
二、君子以诚相感 | 第49-55页 |
第二节 格物致知 | 第55-57页 |
一、格物穷理 | 第55-56页 |
二、遍求与自悟 | 第56-57页 |
第三节 随时处中工夫论的会通 | 第57-66页 |
一、重时 | 第57-59页 |
二、尚中 | 第59-66页 |
第四节 立足“分殊”的工夫论会通 | 第66-72页 |
一、“理一分殊”的提出 | 第66-68页 |
二、父子君臣之分殊 | 第68-70页 |
三、守素分尽天理 | 第70-72页 |
第六章 圣贤理想与现实人生 | 第72-80页 |
第一节 圣贤气象 | 第72-75页 |
第二节 圣人处时 | 第75-77页 |
第三节 圣贤关切与现实人生 | 第77-80页 |
一、礼即理也 | 第77-78页 |
二、以史明礼,照察现实 | 第78-80页 |
第七章 《伊川易传》:在四书学与易学史上的二重意义 | 第80-85页 |
第一节 《四书》德性之学实现了本体论建构 | 第81-82页 |
第二节 易学天人之学具有心性学说的色彩 | 第82-85页 |
结语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