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9页 |
1.2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概述 | 第9-11页 |
1.3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制备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3.1 机械剥离 | 第11页 |
1.3.2 声波辅助液相剥离 | 第11-12页 |
1.3.3 化学插层 | 第12页 |
1.3.4 电化学插层 | 第12页 |
1.3.5 化学气相沉积 | 第12-13页 |
1.3.6 胶体合成 | 第13页 |
1.4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生物应用 | 第13-16页 |
1.4.1 生物传感器 | 第13-15页 |
1.4.2 生物成像和细胞标记 | 第15页 |
1.4.3 癌症治疗 | 第15-16页 |
1.5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第2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| 第19-31页 |
2.1 实验所需药品及仪器 | 第19-24页 |
2.1.1 实验所需药品 | 第19-20页 |
2.1.2 实验所用仪器 | 第20页 |
2.1.3 放射源 | 第20-21页 |
2.1.4 表征手段及基本原理 | 第21-24页 |
2.2 材料制备及电催化方法 | 第24页 |
2.2.1 WS_2的制备 | 第24页 |
2.2.2 电催化测试 | 第24页 |
2.3 体外辐射防护实验 | 第24-26页 |
2.3.1 细胞毒性实验 | 第25页 |
2.3.2 细胞存活率实验 | 第25页 |
2.3.3 辐照后活性氧水平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3.4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 | 第26页 |
2.4 体内辐射防护实验 | 第26-28页 |
2.4.1 骨髓DNA含量和小鼠股骨有核细胞数的测定实验 | 第26-27页 |
2.4.2 免疫荧光实验 | 第27页 |
2.4.3 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含量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4.4 丙二醛(MDA)含量测定 | 第28页 |
2.5 毒理学实验 | 第28-29页 |
2.5.1 血液中药物浓度 | 第28页 |
2.5.2 累积尿排泄 | 第28-29页 |
2.5.3 毒理实验 | 第29页 |
2.6 统计学分析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三种形态WS_2的表征及光学性质 | 第31-37页 |
3.1 TEM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2 UV-Vis光吸收谱结果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 PL光谱结果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4 2DWS_2NSs,2DWS_2NSs+QDs,WS_2QDs的水溶性研究 | 第34-3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WS_2QDs表征及其电催化性能 | 第37-43页 |
4.1 Raman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 WS_2QDs激发依赖性质 | 第38-39页 |
4.3 WS_2QDs的稳定性和光稳定性 | 第39-40页 |
4.4 WS_2QDs的电催化性能研究 | 第40-4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WS_2QDs的辐射防护性能研究 | 第43-51页 |
5.1 WS_2QDs的体外细胞辐射防护 | 第43-47页 |
5.1.1 细胞毒性和细胞存活率 | 第43-44页 |
5.1.2 细胞辐照后的ROS水平研究 | 第44-46页 |
5.1.3 辐照前后彗星结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2 WS_2QDs的体内辐射防护研究 | 第47-49页 |
5.2.1 BMNC和DNA结果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2.2 SOD与MDA结果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6章 WS_2QDs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毒理学 | 第51-57页 |
6.1 血药浓度和累积尿排泄结果分析 | 第51-52页 |
6.2 WS_2QDs对免疫系统影响 | 第52-53页 |
6.3 生化血常规结果分析 | 第53-54页 |
6.3.1 血常规结果分析 | 第53-54页 |
6.3.2 生化结果分析 | 第54页 |
6.4 主要器官病理切片结果分析 | 第54-5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7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57-59页 |
7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
7.2 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71页 |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