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洞穿越滑坡段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目录 | 第12-1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5-25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1.2.3 研究特点分析 | 第21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4.2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双洞隧道穿越段高陡边坡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5-35页 |
2.1 工程条件分析 | 第25-28页 |
2.1.1 地质条件 | 第25-26页 |
2.1.2 边坡条件 | 第26页 |
2.1.3 隧道工程条件 | 第26-28页 |
2.2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31页 |
2.2.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| 第28-30页 |
2.2.2 边坡稳定性影响主控因素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3 边坡稳定主控因素敏感性分析 | 第31-34页 |
2.3.1 均匀实验设计 | 第31-32页 |
2.3.2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3章 卡扬双洞隧道穿越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35-47页 |
3.1 边坡稳定分析的sarma法 | 第35-38页 |
3.2 强度折减法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3 下穿隧道洞口偏压段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3.1 洞口段边坡岩体参数的确定 | 第39页 |
3.3.2 洞口段边坡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0页 |
3.3.3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4 隧道深埋洞身段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4.1 隧道深埋段边坡岩体参数的确定 | 第41页 |
3.4.2 隧道深埋段边坡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2页 |
3.4.3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5 潜在滑坡段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5.1 潜在滑坡段边坡岩体参数的确定 | 第43-44页 |
3.5.2 潜在滑坡段边坡模型的建立 | 第44页 |
3.5.3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4-4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双洞穿越空间结构布置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分析 | 第47-64页 |
4.1 双洞隧道水平间距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7-54页 |
4.1.1 岩体参数及模型 | 第48页 |
4.1.2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8-54页 |
4.2 双洞隧道竖向埋深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| 第54-59页 |
4.2.1 岩体参数及模型 | 第55页 |
4.2.2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55-59页 |
4.3 双洞空间结构布置影响下的边坡致灾模式分析 | 第59-62页 |
4.3.1 双洞小间距情况下边坡的致灾模式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3.2 隧道浅埋情况下边坡的致灾模式分析 | 第60-6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5章 双洞隧道施工模式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分析 | 第64-87页 |
5.1 双洞隧道穿越高陡边坡施工模式分析 | 第64页 |
5.2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| 第64-65页 |
5.3 双洞隧道穿越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工况设置 | 第65-66页 |
5.4 不同施工模式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| 第66-79页 |
5.4.1 左洞先行的台阶法开挖 | 第66-69页 |
5.4.2 右洞先行的台阶法开挖 | 第69-73页 |
5.4.3 左洞先行的全断面法开挖 | 第73-76页 |
5.4.4 右洞先行的全断面法开挖 | 第76-78页 |
5.4.5 不同施工模式下的边坡致灾模式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5 考虑隧道支护条件下的边坡稳定分析 | 第79-85页 |
5.5.1 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79-80页 |
5.5.2 计算模型参数 | 第80-81页 |
5.5.3 隧道开挖工序 | 第81页 |
5.5.4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| 第81-8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工作与发表论文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