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.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论题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论题提出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3.1.1 理论与文献研究法 | 第12页 |
1.3.1.2 案例分析法 | 第12页 |
1.3.1.3 分析与归纳法 | 第12页 |
1.3.1.4 实践研究法 | 第12页 |
1.3.2 论文框架 | 第12-14页 |
2. 城市滨水绿地水文空间分析研究 | 第14-30页 |
2.1 水文空间分析概述 | 第14-15页 |
2.1.1 水文及现代水文学特征 | 第14-15页 |
2.1.2 水文空间及其主要特征 | 第15页 |
2.2 水文空间分析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| 第15-18页 |
2.2.1 水文空间分析及水文模型的主要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.2 分布式水文模型 | 第16页 |
2.2.3 TOPMODEL模型 | 第16-17页 |
2.2.4 SWAT模型 | 第17页 |
2.2.5 SHE模型 | 第17-18页 |
2.2.6 数字化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| 第18页 |
2.3 数字化城市滨水绿地水文空间分析方法研究 | 第18-30页 |
2.3.1 数字高程模型(DEM)概述 | 第18-19页 |
2.3.2 数字化城市滨水绿地水文空间分析内容 | 第19-21页 |
2.3.3 数字化城市滨水绿地水文空问分析原理及操作方法 | 第21-30页 |
2.3.3.1 流向提取和洼地计算 | 第21-25页 |
2.3.3.2 填充洼地 | 第25-26页 |
2.3.3.3 汇流累积量计算 | 第26页 |
2.3.3.4 河流长度提取 | 第26-27页 |
2.3.3.5 河网提取 | 第27-30页 |
3. 国内外基于水文空间分析的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研究实践综述 | 第30-38页 |
3.1 国外基于水文空间分析的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研究实践综述 | 第30-33页 |
3.2 国内基于水文空间分析的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研究实践综述 | 第33-38页 |
4. 基于水文空间分析的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方法研究 | 第38-52页 |
4.1 城市滨水绿地主要概念及问题 | 第38页 |
4.2 生态规划实质 | 第38-39页 |
4.3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愿景 | 第39页 |
4.4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原则 | 第39-41页 |
4.4.1 保持场地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| 第39-40页 |
4.4.2 遵从场地生态环境特征,减少人为干扰及破坏 | 第40页 |
4.4.3 生态、景观、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| 第40页 |
4.4.4 绿化为主,生态在前 | 第40页 |
4.4.5 景观结合文化,突出地方性特色 | 第40-41页 |
4.5 基于水文空间分析的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方法 | 第41-52页 |
4.5.1 基于水文空间分析的场地格局分析及评价 | 第41-43页 |
4.5.1.1 场地结构组成 | 第41页 |
4.5.1.2 场地结构与功能评价 | 第41-43页 |
4.5.2 生态规划目标的确立 | 第43页 |
4.5.3 环境敏感区的保护 | 第43-44页 |
4.5.4 结构体系的完善及优化 | 第44-49页 |
4.5.4.1 防洪安全体系 | 第44-46页 |
4.5.4.2 生物保护安全体系 | 第46-47页 |
4.5.4.3 文化景观体系 | 第47-48页 |
4.5.4.4 游憩景观体系 | 第48-49页 |
4.5.5 整体性规划指导 | 第49-52页 |
5. 基于水文空间分析的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实践——以鄂尔多斯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 | 第52-68页 |
5.1 园区概况 | 第52-53页 |
5.1.1 园区位置 | 第52页 |
5.1.2 项目用地情况 | 第52页 |
5.1.3 场地现状 | 第52-53页 |
5.2 园区水文空间数字化分析 | 第53-58页 |
5.2.1 园区场地形态分析 | 第53-55页 |
5.2.2 园区洼地分析 | 第55页 |
5.2.3 园区汇流累积量分析 | 第55-57页 |
5.2.4 园区河流特征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3 基于数字化水文空间分析的园区场地格局与评价 | 第58-59页 |
5.3.1 场地结构组成 | 第58页 |
5.3.2 场地结构与功能评价 | 第58-59页 |
5.4 园区规划原则 | 第59-60页 |
5.4.1 安全性原则 | 第59-60页 |
5.4.2 生态优先原则 | 第60页 |
5.4.3 功能多样性原则 | 第60页 |
5.4.4 整体性原则 | 第60页 |
5.4.5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60页 |
5.5 生态规划目标 | 第60页 |
5.6 园区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实例 | 第60-68页 |
5.6.1 防洪安全体系构建 | 第60-61页 |
5.6.2 生物保护安全体系构建 | 第61-63页 |
5.6.3 文化景观体系构建 | 第63-65页 |
5.6.3.1 马术活动及马文化景观体系 | 第63-64页 |
5.6.3.2 异域文化景观展示体系 | 第64-65页 |
5.6.4 游憩景观体系构建 | 第65-68页 |
5.6.4.1 园路 | 第66页 |
5.6.4.2 滨水慢行道 | 第66-67页 |
5.6.4.3 自行车道 | 第67页 |
5.6.4.4 趣味马道 | 第67页 |
5.6.4.5 观光步行道 | 第67-68页 |
6. 结语 | 第68-70页 |
6.1 立足水文空间分析的指导意义 | 第68页 |
6.2 对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结合水文空间分析的几点建议 | 第68页 |
6.3 对于研究的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个人简介 | 第72-74页 |
导师简介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