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1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4-17页 |
1.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1 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| 第17页 |
1.2.2 分布式光伏发电对配电网的影响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及郓城地区光伏发电现状 | 第21-34页 |
2.1 分布式光伏发电原理及系统结构 | 第21-26页 |
2.1.1 分布式光伏发电基本原理 | 第21-22页 |
2.1.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结构 | 第22-23页 |
2.1.3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| 第23-26页 |
2.2 郓城电网概况及光伏发电现状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2.1 郓城电网概况 | 第26-27页 |
2.2.2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 | 第27页 |
2.3 郓城地区光伏发电现状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3.1 郓城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状况 | 第27-29页 |
2.3.2 郓城地区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| 第29-30页 |
2.3.3 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的政策支持 | 第30-31页 |
2.4 光伏发电并网对郓城电网企业运营造成的影响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4.1 对郓城电网企业的积极作用 | 第31页 |
2.4.2 对郓城供电企业的负面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4.3 应对策略及建议 | 第32-3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 | 第34-52页 |
3.1 典型接入方式的配电网模型 | 第35-37页 |
3.1.1 动态模型 | 第35-36页 |
3.1.2 恒功率静态模型 | 第36-37页 |
3.2 典型电网负荷模型算法 | 第37-43页 |
3.2.1 “负”负荷模型算法 | 第37-39页 |
3.2.2 叠加定理算法 | 第39-43页 |
3.3 定量分析光伏发电并网对郓城配电网电压分布的影响 | 第43-50页 |
3.3.1 实际测试线路的组成结构 | 第43-45页 |
3.3.2 单个电源接入对线路电压分布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3.3 多个光伏电源接入对线路电压分布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4章 光伏发电对郓城配电网损耗及继电保护的影响 | 第52-68页 |
4.1 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系统并网对郓城配电网损耗的影响 | 第52-59页 |
4.1.1 配电网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1.2 光伏发电并网容量对配电线路网损的影响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1.3 光伏发电接入位置对配电网网络损耗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4.2 光伏发电并网对郓城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 | 第59-67页 |
4.2.1 光伏发电典型并网形式 | 第60-61页 |
4.2.2 不同并网形式对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 | 第61-66页 |
4.2.3 应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对继电保护影响的措施 | 第66页 |
4.2.4 继电保护典型工程配置实例 | 第66-6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5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68-70页 |
5.1 总结 | 第68-69页 |
5.2 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