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养理论视域下的弹幕视频网站研究--以哔哩哔哩动画为例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—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对象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.1 国外培养理论研究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关于培养理论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3.3 关于弹幕的理论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弹幕的发展与用户构成 | 第19-31页 |
2.1 弹幕的源流 | 第19-21页 |
2.1.1 弹幕的由来 | 第19-20页 |
2.1.2 弹幕引入中国 | 第20-21页 |
2.2 B站弹幕的表现形式 | 第21-25页 |
2.2.1 弹幕内容 | 第21-22页 |
2.2.2 弹幕颜色 | 第22-23页 |
2.2.3 高级弹幕 | 第23-25页 |
2.3 B站用户的构成 | 第25-30页 |
2.3.1 B站用户的结构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3.2 以文化群体为维度的受众 | 第27-3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扁平与隐匿:弹幕对受众的行为培养模式 | 第31-45页 |
3.1 弹幕的扁平使表达更加民主 | 第32-36页 |
3.1.1 弹幕的表现逻辑更加扁平 | 第32-34页 |
3.1.2 弹幕的扁平激发了受众意见的参与 | 第34-36页 |
3.2 弹幕的隐匿与表演的理想化 | 第36-39页 |
3.2.1 弹幕的匿名性 | 第37-38页 |
3.2.2 弹幕的弱时间性 | 第38页 |
3.2.3 弹幕的弱连续性 | 第38-39页 |
3.3 弹幕对B站用户行为的培养效果 | 第39-44页 |
3.3.1 弹幕提供的“象征性现实” | 第40-42页 |
3.3.2 弹幕所提示的特定倾向性 | 第42-43页 |
3.3.3 弹幕所导致的主流化与共鸣影响 | 第43-4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四章 抗争与侵蚀:弹幕对受众的文化培养模式 | 第45-55页 |
4.1 文化培养的第一步——构建仪式 | 第45-48页 |
4.2 抗争:传受双方共谋的弹幕文化 | 第48-51页 |
4.2.1 弹幕文化的独立性 | 第49页 |
4.2.2 弹幕文化的排他性 | 第49-50页 |
4.2.3 弹幕文化的多元性 | 第50-51页 |
4.3 侵蚀:弹幕文化对网络交流的影响 | 第51-54页 |
4.3.1 泛娱乐化 | 第51-53页 |
4.3.2 语言粗俗 | 第53页 |
4.3.3 语义简单 | 第53-5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55-58页 |
5.1 弹幕文化的依然没有跳脱小众的狂欢 | 第55-56页 |
5.2 弹幕对受众的培养需要合理的引导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7页 |
附录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