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酸性矿业废水 | 第9-13页 |
1.1.1 酸性矿业废水的形成 | 第9-10页 |
1.1.2 酸性矿业废水的特点 | 第10-11页 |
1.1.3 酸性矿业废水的主要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1.4 酸性矿业废水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2 土壤孔隙水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意义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3页 |
2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6-17页 |
2.2 土壤孔隙水采集 | 第17-18页 |
2.2.1 试验区域 | 第17页 |
2.2.2 样本采集 | 第17-18页 |
2.3 土柱试验模拟 | 第18-21页 |
2.4 土壤孔隙水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| 第21页 |
2.5 数据处理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酸性矿业废水污染土壤孔隙水理化性质 | 第23-41页 |
3.1 孔隙水pH值和电导率(EC) | 第23-25页 |
3.1.1 孔隙水pH值和EC的剖面深度变化 | 第23-24页 |
3.1.2 孔隙水pH值和EC的时间变化 | 第24-25页 |
3.2 孔隙水矿物养分含量 | 第25-27页 |
3.2.1 孔隙水矿物养分的剖面深度变化 | 第25-27页 |
3.2.2 孔隙水矿物养分的时间变化 | 第27页 |
3.3 孔隙水阴离子含量 | 第27-30页 |
3.3.1 孔隙水阴离子含量的剖面深度变化 | 第28页 |
3.3.2 孔隙水阴离子含量的时间变化 | 第28-30页 |
3.4 孔隙水Fe~(2+)和S~(2-)含量 | 第30-33页 |
3.4.1 孔隙水Fe~(2+)和S~(2-)含量的剖面深度变化 | 第31-32页 |
3.4.2 孔隙水Fe~(2+)和S~(2-)含量的时间变化 | 第32-33页 |
3.5 孔隙水金属含量 | 第33-36页 |
3.5.1 孔隙水金属含量的剖面深度变化 | 第34页 |
3.5.2 孔隙水金属含量的时间变化 | 第34-36页 |
3.6 相关性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6.1 孔隙水常规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| 第37页 |
3.6.2 孔隙水金属与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7 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酸性矿业废水对土壤孔隙水影响机理的初步探讨 | 第41-54页 |
4.1 土柱孔隙水pH值和EC | 第41-42页 |
4.2 土柱孔隙水矿物养分含量 | 第42-45页 |
4.3 土柱孔隙水阴离子含量 | 第45-47页 |
4.4 土柱孔隙水Fe~(2+)和S~(2-)含量 | 第47-48页 |
4.5 土柱孔隙水金属含量 | 第48-51页 |
4.6 相关性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7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5.1 结论 | 第54-55页 |
5.2 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6页 |
附录A | 第66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