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专利权制度与专利无效制度 | 第12-19页 |
1.1 专利权制度 | 第12-16页 |
1.1.1 我国专利权制度的渊源 | 第12-13页 |
1.1.2 专利权的属性 | 第13-16页 |
1.2 专利无效制度 | 第16-18页 |
1.2.1 专利复审委员会对专利权有效性判定程序 | 第16-17页 |
1.2.2 专利侵权诉讼中的专利无效宣告 | 第17-18页 |
1.3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专利侵权诉讼及其抗辩现状 | 第19-27页 |
2.1 专利侵权诉讼现状 | 第19-22页 |
2.1.1 专利侵权诉讼时间持续长 | 第21-22页 |
2.1.2 专利权有效性认定行政程序中存在“循环诉讼” | 第22页 |
2.2 我国的专利侵权诉讼抗辩事由 | 第22-26页 |
2.2.1 不视为侵权抗辩 | 第23-25页 |
2.2.2 现有技术抗辩 | 第25页 |
2.2.3 合法来源抗辩 | 第25-26页 |
2.2.4 标准实施抗辩 | 第2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发达国家专利无效抗辩对比研究 | 第27-34页 |
3.1 美国专利无效抗辩模式 | 第27-29页 |
3.1.1 对专利权效力的司法审查 | 第27-28页 |
3.1.2 专利商标局对专利权效力的行政审查 | 第28-29页 |
3.2 德国专利无效抗辩模式 | 第29-30页 |
3.2.1 德国专利侵权诉讼 | 第29页 |
3.2.2 德国专利无效诉讼 | 第29-30页 |
3.3 日本专利无效抗辩模式 | 第30-31页 |
3.3.1 个案认定无效限于本案 | 第30页 |
3.3.2 日本专利无效抗辩的具体适用 | 第30-31页 |
3.4 美、德、日专利无效抗辩模式的利弊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4.1 美国专利无效抗辩模式评析 | 第31-32页 |
3.4.2 德国专利无效抗辩模式评析 | 第32页 |
3.4.3 日本专利无效抗辩模式评析 | 第32-3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我国专利侵权诉讼中确立无效抗辩规则的探索 | 第34-44页 |
4.1 专利权有效性认定的司法实践探索 | 第34-37页 |
4.1.1 专利权有效性的司法审查制度 | 第34页 |
4.1.2 专利审判对法律的创新性适用 | 第34-37页 |
4.2 侵权诉讼允许专利无效抗辩 | 第37-38页 |
4.2.1 规定专利无效抗辩的必要性 | 第37页 |
4.2.2 规定专利无效抗辩的合理性 | 第37-38页 |
4.3 专利无效抗辩融入知识产权法院改革 | 第38-43页 |
4.3.1 知识产权法院集中审理专利权效力案件 | 第38-40页 |
4.3.2 知识产权法院允许专利无效抗辩 | 第40-41页 |
4.3.3 设置知识产权法院上诉法院 | 第41-4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