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代核电站信息系统功能设计和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1.1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1.1 课题的来源 | 第10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核电站信息系统研究的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核电站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2.2 国内核电站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核电站信息系统研究方法 | 第13-19页 |
2.1 信息系统研究问题 | 第13-18页 |
2.1.1 显示画面研究问题 | 第13-16页 |
2.1.2 报警显示系统研究问题 | 第16-18页 |
2.1.3 计算机化规程系统研究问题 | 第18页 |
2.2 信息系统研究方法和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三章 核电站画面显示系统研究 | 第19-54页 |
3.1 常规核电站中的画面显示系统 | 第19-20页 |
3.2 画面显示系统总体架构 | 第20-22页 |
3.3 核电站参数的选取和布置原则 | 第22-25页 |
3.3.1 工艺流程显示画面的参数选取要求 | 第22-23页 |
3.3.2 工艺流程显示画面的参数布置原则 | 第23-25页 |
3.4 核电站画面显示系统的整体布置原则 | 第25-26页 |
3.4.1 标题区 | 第26页 |
3.4.2 导航区 | 第26页 |
3.4.3 主体区 | 第26页 |
3.5 画面显示系统元素 | 第26-32页 |
3.5.1 静态线条 | 第26-27页 |
3.5.2 工艺流程线箭头 | 第27页 |
3.5.3 流程线的交叉 | 第27-29页 |
3.5.4 画面显示系统的颜色 | 第29-30页 |
3.5.5 画面显示系统的字体 | 第30-31页 |
3.5.6 模拟量和开关量显示格式 | 第31页 |
3.5.7 画面显示系统的导航设计 | 第31-32页 |
3.6 画面显示系统的图例设计 | 第32-35页 |
3.6.1 静态设备图形 | 第32-33页 |
3.6.2 动态图例 | 第33-35页 |
3.7 软控制器设计 | 第35-37页 |
3.7.1 标题栏设计 | 第35页 |
3.7.2 按钮设计 | 第35-36页 |
3.7.3 软控制器布局设计 | 第36-37页 |
3.8 画面设计 | 第37-47页 |
3.8.1 净化子系统画面设计 | 第37-39页 |
3.8.2 补水和下泄子系统画面设计 | 第39-42页 |
3.8.3 硼酸存储和锌/氢添加子系统画面设计 | 第42-46页 |
3.8.4 化学与容积控制系统总貌画面设计 | 第46-47页 |
3.9 画面验证 | 第47-53页 |
3.9.1 人因工程(HFE)设计验证 | 第47-52页 |
3.9.2 系统功能验证 | 第52页 |
3.9.3 设计反馈 | 第52-53页 |
3.10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四章 核电站报警系统研究 | 第54-61页 |
4.1 报警信息的设计原则 | 第54-56页 |
4.1.1 报警参数的选取原则 | 第54-55页 |
4.1.2 报警优先级的设计原则 | 第55-56页 |
4.1.3 组合报警 | 第56页 |
4.2 核电站报警系统的功能完善 | 第56-60页 |
4.2.1 报警系统报警窗的设计 | 第57-58页 |
4.2.2 报警显示抑制功能的设计 | 第58-60页 |
4.3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核电站计算机化规程系统研究 | 第61-68页 |
5.1 运行规程的特性要求 | 第61-62页 |
5.1.1 入口条件 | 第61-62页 |
5.1.2 并行信息 | 第62页 |
5.1.3 逻辑图 | 第62页 |
5.1.4 规程跳转 | 第62页 |
5.2 计算机化规程系统的设计原则 | 第62-63页 |
5.3 计算机化规程系统的人机接口设计 | 第63-67页 |
5.3.1 系统的运行和监视 | 第63页 |
5.3.2 规程列表 | 第63-64页 |
5.3.3 规程执行 | 第64-67页 |
5.4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6.1 总结 | 第68页 |
6.2 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