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电网时代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3 山西地区电力信息通信发展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基本原理 | 第17-28页 |
2.1 通信基本理论和通信方式 | 第17-18页 |
2.1.1 通信基本理论 | 第17页 |
2.1.2 通信方式 | 第17-18页 |
2.2 通信的性能指标 | 第18-20页 |
2.2.1 信息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| 第18-19页 |
2.2.2 电力信息通信的性能指标 | 第19-20页 |
2.3 电力系统通信技术 | 第20-27页 |
2.3.1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| 第20-21页 |
2.3.2 无线通信技术 | 第21-24页 |
2.3.3 光纤信息通信技术 | 第24-2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电力通信网 | 第28-33页 |
3.1 电力通信网 | 第28页 |
3.2 智能电网电力通信网的构建 | 第28-31页 |
3.2.1 智能电网电力通信网模型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2.2 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标准体系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.3 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安全防护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3 智能电网电力通信网的基本构成 | 第31-32页 |
3.3.1 电力通信网传输网 | 第32页 |
3.3.2 电力通信网业务网 | 第32页 |
3.3.3 电力通信网支撑网 | 第3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 | 第33-40页 |
4.1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的现状 | 第33-36页 |
4.1.1 电力通信传输网的现状 | 第33-35页 |
4.1.2 电力通信业务网的现状 | 第35-36页 |
4.2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8页 |
4.2.1 面临的形势 | 第36-37页 |
4.2.2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7-38页 |
4.3 电力信息通信业务需求预测 | 第38-39页 |
4.3.1 业务需求特点 | 第38页 |
4.3.2 业务需求预测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太原地区电力通信网的优化改建 | 第40-49页 |
5.1 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与技术原则 | 第40-41页 |
5.1.1 规划目标 | 第40-41页 |
5.1.2 技术原则 | 第41页 |
5.2 通信光缆建设 | 第41-44页 |
5.3 电力通信传输网建设 | 第44-45页 |
5.3.1 骨干传输网网络结构优化 | 第44页 |
5.3.2 骨干传输网ASON网络升级 | 第44-45页 |
5.4 电力通信业务网建设 | 第45-46页 |
5.4.1 通信数据容灾系统建设 | 第45页 |
5.4.2 通信数据网建设 | 第45页 |
5.4.3 调度交换网建设 | 第45-46页 |
5.4.4 网管系统的设置 | 第46页 |
5.4.5 终端通信接入网的设置 | 第46页 |
5.5 成效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5.1 整体规划效果 | 第46页 |
5.5.2 社会效益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6 目标展望 | 第47-48页 |
5.6.1 骨干通信网 | 第47-48页 |
5.6.2 配用电通信网 | 第48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