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0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8-10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重载运输组织现状 | 第10-23页 |
2.1 国外铁路重载运输组织 | 第10-19页 |
2.1.1 国外铁路重载运输发展概况 | 第10-15页 |
2.1.2 主要国家发展情况 | 第15-19页 |
2.2 大秦铁路重载运输概况 | 第19-22页 |
2.2.1 大秦铁路地理位置及径路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2.2 大秦铁路主要技术条件 | 第20-21页 |
2.2.3 相关线路主要技术条件 | 第21-22页 |
2.3 国外铁路重载运输启示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大秦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| 第23-42页 |
3.1 大秦铁路货源货流组织分析 | 第23-34页 |
3.1.1 大秦铁路煤炭来源构成分析 | 第23-26页 |
3.1.2 大秦铁路煤炭4 亿吨货源规划 | 第26-29页 |
3.1.3 大秦铁路货物流向构成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1.4 大秦铁路煤炭4 亿吨去向规划 | 第30-34页 |
3.2 大秦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34-42页 |
3.2.1 大秦铁路运输组织现状分析 | 第34-40页 |
3.2.2 为完成4 亿吨运量还有待解决的问题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大秦铁路实现4 亿吨运量集疏运能力分析 | 第42-68页 |
4.1 大秦铁路装车能力适应性分析 | 第42-48页 |
4.1.1 装车端作业条件 | 第42-44页 |
4.1.2 装车端车流组织 | 第44页 |
4.1.3 大秦铁路装车端能力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2 大秦铁路通道能力适应性分析 | 第48-55页 |
4.2.1 大秦线通过能力适应性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2.2 大秦线相关支线通过能力 | 第51-54页 |
4.2.3 通过能力仍需改进的地方 | 第54-55页 |
4.3 大秦铁路卸车能力适应性分析 | 第55-67页 |
4.3.1 卸车端作业条件 | 第55-58页 |
4.3.2 卸车端车流组织 | 第58页 |
4.3.3 大秦铁路卸车端能力分析 | 第58-67页 |
4.4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大秦铁路实现4 亿吨运量机车运用方案分析 | 第68-72页 |
5.1 太原局机车运用组织 | 第68-69页 |
5.1.1 太原局机车运用现状 | 第68-69页 |
5.1.2 大秦铁路实现4 亿吨运量的机车运用计划 | 第69页 |
5.2 呼和局机车运用组织 | 第69-70页 |
5.2.1 呼和局机车运用现状 | 第69-70页 |
5.2.2 大秦铁路实现4 亿吨运量的机车运用计划 | 第70页 |
5.3 机车运用需解决的问题 | 第70-72页 |
5.3.1 太原局机车运用需解决的问题 | 第70-71页 |
5.3.2 呼和局机车运用需解决的问题 | 第71-72页 |
第六章 大秦铁路实现4 亿吨运量车辆运用方案分析 | 第72-76页 |
6.1 大秦铁路车辆运用现状 | 第72-73页 |
6.1.1 车辆装备结构 | 第72页 |
6.1.2 车辆检修情况 | 第72-73页 |
6.1.3 车辆检修能力 | 第73页 |
6.2 大秦铁路实现4 亿吨运量的车辆运用计划 | 第73-74页 |
6.2.1 装备运力保障 | 第73页 |
6.2.2 检修能力预测 | 第73-74页 |
6.2.3 列检作业组织 | 第74页 |
6.2.4 列检作业布局 | 第74页 |
6.2.5 “5T”建设规划 | 第74页 |
6.3 车辆运用需解决的问题 | 第74-76页 |
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