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艺术理论论文--艺术美学论文

艺术自律:现代性的美学话语--兼论现代艺术的自律性实践

本文的创新点第5-6页
中文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引言:当前“艺术自律”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4-33页
    一、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4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国外研究现状第14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国内研究现状第20-24页
    二、本选题遗留的问题第24-29页
    三、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研究意义简述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0-33页
绪论:现代性与艺术自律第33-85页
    一、现代性的断裂第33-50页
    二、启蒙现代性与艺术自律第50-65页
    三、审美现代性与艺术自律第65-85页
第一章 “艺术自律”观念的确立第85-120页
    一、何谓“艺术自律”?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“艺术自律”范畴的产生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“艺术自律”范畴的内涵第86-88页
    二、“艺术自律”观念的学理溯源第88-9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康德“审美无功利”论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汉斯立克自律论音乐美学第89-9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法兰克福学派“艺术自律”观第96-98页
    三、“艺术自律”形成的社会因素第98-10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艺术场域与艺术自律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艺术教育与艺术自律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技术时代的艺术自律第106-107页
    四、“艺术自律”的四个维度第107-1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作为劳动分工与体制化的自律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艺术场域的自足性:从“艺术界”到“艺术场域”第111-1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作为形式化诉求的自律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作为审美伦理的自律第117-120页
第二章 现代艺术的“形式革命”第120-143页
    一、现代艺术的诞生第120-1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激变中的现代艺术第120-1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在否定与反叛中确立自身第124-126页
    二、现代艺术的“形式革命”第126-1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现代艺术的内向化变革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艺术语言的陌生化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建构一种形式化的批评理念第129-132页
    三、秉承艺术自主的独立精神第132-135页
    四、在激变中走向“不确定性”第135-1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现代艺术的“不确定性”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现代艺术的“无题”表征第137-143页
第三章 现代艺术与艺术自律第143-179页
    一、“现代艺术”界说第143-1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必要的界定第144-14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两者的关系第148-155页
    二、现代主义诗学第155-16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自我指涉的形式美学第156-16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形式自律:纯形式化的自律诉求第161-16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逃亡者的诗学第163-166页
    三、先锋派的政治第166-17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先锋派的“审美暴力”第166-16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“杜尚”的意义第168-17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反自律的自律性:一种审美化的伦理第172-17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走向一种抵抗的诗学第174-179页
第四章 现代技术与艺术自律第179-201页
    一、技术与艺术:何来的两厢悖论?第179-18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技术与艺术:话题的源头第180-18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技术在艺术中的作用第182-184页
    二、技术介入下的“震颤美学”第184-19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都市生活的现代性体验:从波德莱尔说起第185-18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技术冲击下的艺术变革第187-18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本雅明的“震颤美学”第188-190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一种新感受力的产生第190-192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 为什么“技术与艺术相悖”成为一种“常识”?第192-193页
    三、文化工业中的艺术元素第193-20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沦为符号消费的现代艺术第194-19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反审美的“审美化中断”第199-201页
第五章 从艺术自律到审美政治第201-226页
    一、“审美政治”的形成第202-21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艺术审美的政治化取向第202-20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美学家的社会批判理论第204-20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政治化的审美解放学说第209-211页
    二、游戏的人:实践中的审美伦理第211-21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文化与游戏第211-2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现代艺术的游戏精神第212-2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审美伦理的艺术实践第214-219页
    三、格林尼治村:一种审美化的异托邦的存在?第219-2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波西米亚式的生活:被浪漫化的乌托邦世界第219-2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覆灭的审美乌托邦之梦第221-22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审美乌托邦之思第223-226页
第六章 历史终结与最后的诗第226-278页
    一、知识分子与艺术自律:公共场域的兴起第226-24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公共场域与艺术自律第227-23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第232-2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基于一种空间政治学的思考第237-249页
    二、艺术消亡了吗?第249-26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艺术哲学的危机:艺术阐释力的衰竭第252-25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艺术史的失范:艺术事实与艺术体制第254-25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美学理论的失语: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分裂第258-25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 青春的文化反叛第259-265页
    三、艺术事件化:艺术史编写新思维第265-27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“事件化”的提出第265-27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“事件化”编写模式的合理性第271-27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“事件化”编写的法则第273-278页
结语:“艺术自律”命题的反思第278-289页
    一、“艺术自律”与历史的对话:一场虚设的审美救赎?第278-283页
    二、“艺术自律”在中国的命运第283-289页
参考文献第289-302页
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第302-303页
后记第303-306页

论文共30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国内外科学计量学的比较研究
下一篇:中国民族史史学研究述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