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5-9页 |
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导论 | 第14-26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8页 |
(一) 中国社会转型为青年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| 第14-15页 |
(二) 青年文化的时代境遇引发青年文化整合的现实诉求 | 第15-17页 |
(三)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提出了整合青年文化的紧迫任务 | 第17-18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18-23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9-20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20-23页 |
三、研究路径 | 第23-26页 |
(一) 研究框架 | 第23-24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第一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概念研究 | 第26-53页 |
一、青年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| 第26-32页 |
(一) 青年文化的概念 | 第26-28页 |
(二) 青年文化的具体形态 | 第28-30页 |
(三) 青年文化的本质 | 第30-32页 |
二、青年文化整合相关概念界说 | 第32-38页 |
(一) 整合的定义 | 第32-34页 |
(二) 文化整合的定义 | 第34-36页 |
(三) 青年文化整合的定义 | 第36-38页 |
三、青年文化整合的内涵属性 | 第38-53页 |
(一) 青年文化整合的性质 | 第38-43页 |
(二) 青年文化整合的目的 | 第43-46页 |
(三) 青年文化整合的主体和客体 | 第46-49页 |
(四) 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 | 第49-53页 |
第二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理论基础 | 第53-77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奠基 | 第53-61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| 第53-57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| 第57-61页 |
二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方略 | 第61-68页 |
(一) 毛泽东、邓小平、江泽民的文化思想 | 第61-65页 |
(二) 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觉醒 | 第65-68页 |
三、青年文化整合的相关理论借鉴 | 第68-77页 |
(一) 青年文化的理论流派 | 第69-70页 |
(二) 文化整合的理论 | 第70-77页 |
第三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历史考察 | 第77-98页 |
一、西方国家的青年文化整合 | 第77-86页 |
(一) 西方国家青年文化整合的历史脉络 | 第77-79页 |
(二) 西方国家青年文化整合的启示 | 第79-86页 |
二、前苏联的青年文化整合 | 第86-90页 |
(一) 前苏联青年文化整合的模式 | 第86-88页 |
(二) 前苏联青年文化整合模式的启示 | 第88-90页 |
三、中国的青年文化整合 | 第90-98页 |
(一) 中国青年文化整合的历史分野 | 第90-94页 |
(二) 中国青年文化整合的主要经验 | 第94-98页 |
第四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现实路径 | 第98-133页 |
一、开展思想教育 | 第98-104页 |
(一) 充分了解青年群体 | 第98-100页 |
(二) 正确处理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| 第100-102页 |
(三) 实现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结合 | 第102-104页 |
二、维护青年利益 | 第104-110页 |
(一) 全面认识青年利益 | 第104-106页 |
(二) 积极化解利益冲突 | 第106-108页 |
(三) 充分维护正当利益 | 第108-110页 |
三、实现青年政治社会化 | 第110-116页 |
(一)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动机 | 第111-112页 |
(二)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| 第112-114页 |
(三)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整合要求 | 第114-116页 |
四、加强传媒引导 | 第116-121页 |
(一) 大众传媒的整合功能 | 第116-117页 |
(二) 积极传播青年文化 | 第117-119页 |
(三) 发挥传媒的引导效用 | 第119-121页 |
五、促进青年组织凝聚 | 第121-129页 |
(一) 青年组织发生 | 第121-123页 |
(二) 青年组织的文化功能 | 第123-126页 |
(三) 促进青年组织文化建设 | 第126-129页 |
六、扩大青年文化交流 | 第129-133页 |
(一) 青年文化交流的类别 | 第129-130页 |
(二) 青年文化交流的整合作用 | 第130-131页 |
(三) 大力推动青年文化交流 | 第131-133页 |
第五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机制建设 | 第133-152页 |
一、青年文化整合机制的内涵 | 第133-143页 |
(一) 青年文化整合机制的概念 | 第133-135页 |
(二) 青年文化整合机制的目标 | 第135-139页 |
(三) 青年文化整合机制的手段 | 第139-143页 |
二、青年文化整合机制的内容 | 第143-152页 |
(一) 动态研判机制 | 第143-144页 |
(二) 宣传引导机制 | 第144-146页 |
(三) 诉求表达机制 | 第146-148页 |
(四) 冲突响应机制 | 第148-149页 |
(五) 文化发展机制 | 第149-152页 |
第六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当代审视 | 第152-167页 |
一、青年文化整合的价值诉求 | 第152-157页 |
(一)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| 第152页 |
(二) 坚持以青年为本 | 第152-154页 |
(三) 坚持按青年文化的发展规律办事 | 第154-156页 |
(四)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| 第156页 |
(五)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 | 第156-157页 |
二、青年文化整合的目标旨归 | 第157-162页 |
(一) 坚持文化育人,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| 第157-159页 |
(二) 发展青年文化,丰富青年精神世界 | 第159-160页 |
(三) 提升青年文化品位,增强文化竞争力 | 第160-162页 |
三、青年文化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| 第162-167页 |
(一)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 | 第163-165页 |
(二)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要求 | 第165-167页 |
结论 | 第167-168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68-17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和主持的科研课题 | 第174-176页 |
致谢 | 第176-1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