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9页 |
1.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26页 |
1.2.1 车辆行驶平顺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2.3 路桥过渡段沉降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2.4 车辆—路面耦合系统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1.2.5 软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3-26页 |
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6-29页 |
第二章 公路软基过渡段病害机理及沉降模式 | 第29-40页 |
2.1 公路软基过渡段病害现状 | 第29-32页 |
2.1.1 普通软基过渡段病害类型 | 第29-31页 |
2.1.2 桥头软基过渡段病害类型 | 第31-32页 |
2.1.3 公路软基过渡段病害危害性 | 第32页 |
2.2 公路软基过渡段病害成因与机理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2.1 公路软基过渡段病害原因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2.2 公路软基过渡段病害机理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3 软基过渡段地基沉降模式与路面变形响应函数分析 | 第34-38页 |
2.3.1 公路软基过渡段沉降模式分类 | 第34-35页 |
2.3.2 错台型路面变形响应函数 | 第35-36页 |
2.3.3 曲线型路面变形响应函数 | 第36-37页 |
2.3.4 折线型路面变形响应函数 | 第37-3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车辆 -路面耦合作用下汽车行驶平顺性建模与仿真 | 第40-58页 |
3.1 车辆 - 路面系统离散化 | 第40-48页 |
3.1.1 路面平顺性激励模型构造方法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1.2 车辆结构系统模型构造方法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2 1/4 车辆模型参数选择 | 第48-50页 |
3.2.1 系统力学模型与数学模型 | 第48页 |
3.2.2 系统振动响应量 | 第48-49页 |
3.2.3 1/4 汽车模型车辆基本计算参数选择 | 第49-50页 |
3.3 路面激励模型构造 | 第50-53页 |
3.3.1 路面随机平整度数据生成 | 第50页 |
3.3.2 离散型路面激励模型简化 | 第50-52页 |
3.3.3 路面结构模型振动方程建立 | 第52-53页 |
3.4 车辆-路面耦合系统模型求解方法 | 第53-57页 |
3.4.1 位移联系方程建立 | 第53页 |
3.4.2 车辆路面耦合系统动力平衡方程建立 | 第53-55页 |
3.4.3 车辆路面耦合系统动力平衡方程求解 | 第55-5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 基于行驶平顺性的公路软基过渡段沉降控制标准 | 第58-82页 |
4.1 车辆行驶平顺性评价指标 | 第58-61页 |
4.1.1 车辆行驶平顺性定义 | 第58-59页 |
4.1.2 车辆行驶平顺性要求 | 第59页 |
4.1.3 基于车辆振动特性的行驶平顺性评价指标 | 第59-61页 |
4.2 高频振动条件下车辆行驶平顺性分析 | 第61-73页 |
4.2.1 路面变形模式对车辆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2.2 车辆参数对高频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| 第63-66页 |
4.2.3 车辆行驶速度对高频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| 第66-72页 |
4.2.4 车辆行驶方向对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| 第72-73页 |
4.3 基于路面沉降变形模式的公路软基过渡段沉降控制标准 | 第73-80页 |
4.3.1 基于错台变形的公路软基过渡段沉降控制标准 | 第73-75页 |
4.3.2 基于折线型变形的公路软基过渡段沉降控制标准 | 第75-77页 |
4.3.3 基于曲线型变形的公路软基过渡段沉降控制标准 | 第77-8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五章 水泥搅拌桩加固公路软土地基沉降控制效果分析 | 第82-104页 |
5.1 水泥搅拌桩加固公路软基机理分析 | 第82-84页 |
5.1.1 水泥的水化反应 | 第82页 |
5.1.2 水泥水化物与土颗粒的作用 | 第82-83页 |
5.1.3 碳酸化作用 | 第83-84页 |
5.2 水泥搅拌桩加固公路软基数值模拟 | 第84-90页 |
5.2.1 水泥搅拌桩加固公路软基数值模型基本假设 | 第84页 |
5.2.2 水泥搅拌桩加固公路软基数值模型参数确定 | 第84-87页 |
5.2.3 水泥搅拌桩加固公路软基数值模型建立 | 第87-90页 |
5.3 水泥搅拌桩处治公路软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| 第90-99页 |
5.3.1 水泥搅拌桩桩长对公路软基沉降影响分析 | 第90-92页 |
5.3.2 水泥搅拌桩桩间距对公路软基沉降影响分析 | 第92-94页 |
5.3.3 水泥搅拌桩桩径对公路软基沉降影响分析 | 第94-96页 |
5.3.4 桩间土承载力对公路软基沉降影响分析 | 第96-98页 |
5.3.5 公路软基沉降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| 第98-99页 |
5.4 水泥搅拌桩处治公路软土地基沉降效果评价分析 | 第99-10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4页 |
第六章 公路软基过渡段复合地基均衡沉降控制技术优化 | 第104-120页 |
6.1 公路软基过渡段纵断面均衡沉降控制技术优化 | 第104-112页 |
6.1.1 公路软基过渡段段落划分 | 第104-107页 |
6.1.2 公路软基过渡段合理长度分析 | 第107-109页 |
6.1.3 公路软基过渡段纵向处治方案优化 | 第109-112页 |
6.2 公路软基横断面均衡沉降控制技术优化 | 第112-117页 |
6.2.1 路基横断面沉降变形规律分析 | 第112-114页 |
6.2.2 路基横断面沉降处治方案优化 | 第114-116页 |
6.2.3 不同方案水泥搅拌桩数量对比分析 | 第116-117页 |
6.3 基于行驶平顺性的公路软基过渡段沉降控制技术优化 | 第117-11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8-120页 |
第七章 工程应用实例验证 | 第120-135页 |
7.1 试验路工程概况 | 第120-123页 |
7.1.1 试验路选择 | 第120-121页 |
7.1.2 试验路工程地质概况 | 第121-123页 |
7.1.3 试验路原设计方案分析 | 第123页 |
7.2 试验路实施方案 | 第123-125页 |
7.3 软基过渡段均衡沉降控制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| 第125-133页 |
7.3.1 软基过渡段均衡沉降控制效果分析 | 第125-130页 |
7.3.2 软基过渡段均衡沉降控制优化方案经济性分析 | 第130-133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33-135页 |
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| 第135-14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40-1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1-149页 |
致谢 | 第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