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探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2页 |
1.1 研究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内涵 | 第10-14页 |
1.2.1 国有资产概念 | 第10页 |
1.2.2 国有资产的行业分布 | 第10-11页 |
1.2.3 国有资产管理的概念 | 第11-13页 |
1.2.4 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 | 第13-14页 |
1.3 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4-19页 |
1.3.1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3.2 国内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1.4 本文研究框架 | 第19-21页 |
1.4.1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.2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| 第20-21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| 第22-37页 |
2.1 哈尔滨市国有经济发展现状 | 第22-26页 |
2.1.1 近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状况 | 第22-23页 |
2.1.2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 | 第23-25页 |
2.1.3 制约国有企业未来发展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2.2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| 第26-27页 |
2.3 哈尔滨市国有企业改制的几种模式 | 第27-32页 |
2.3.1 攀强发展模式 | 第27-29页 |
2.3.2 增资扩股模式 | 第29-30页 |
2.3.3 引资出售模式 | 第30-31页 |
2.3.4 员工持股模式 | 第31页 |
2.3.5 利用时机破产模式 | 第31-32页 |
2.4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| 第32-34页 |
2.4.1 国资委定位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2.4.2 资产监管与公共监管的问题 | 第33页 |
2.4.3 出资人权利缺失问题 | 第33页 |
2.4.4 监管范围小的问题 | 第33-34页 |
2.4.5 监管体系不健全问题 | 第34页 |
2.4.6 规范的国有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建立问题 | 第34页 |
2.5 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| 第34-36页 |
2.5.1 出资人的问题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5.2 资产监管与公共监管的问题分析 | 第35页 |
2.5.3 出资人权利缺失的问题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3章 国内外国有资产管理经验分析 | 第37-44页 |
3.1 国外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| 第37-40页 |
3.1.1 新加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| 第37-38页 |
3.1.2 法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| 第38-39页 |
3.1.3 美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| 第39-40页 |
3.2 国外国有资产管理经验总结 | 第40页 |
3.3 国内主要城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| 第40-42页 |
3.3.1 深圳模式 | 第40-41页 |
3.3.2 上海模式 | 第41-42页 |
3.3.3 珠海模式 | 第42页 |
3.4 国内国有资产管理经验总结 | 第42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改进哈尔滨市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建议 | 第44-54页 |
4.1 进一步明确国资委的定位 | 第44页 |
4.2 建立分类管理模式 | 第44-45页 |
4.3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| 第45-46页 |
4.3.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概念 | 第45页 |
4.3.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| 第45-46页 |
4.4 强化国有资本监督工作 | 第46-48页 |
4.4.1 国家监督 | 第46-47页 |
4.4.2 社会监督 | 第47页 |
4.4.3 企业监督 | 第47-48页 |
4.5 加快建立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 | 第48-49页 |
4.5.1 产权交易市场的作用 | 第48页 |
4.5.2 规范产权交易市场的若干措施 | 第48-49页 |
4.6 加快市属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| 第49-53页 |
4.6.1 指导思想 | 第49页 |
4.6.2 基本原则 | 第49-50页 |
4.6.3 主要目标 | 第50页 |
4.6.4 市属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| 第50-53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结论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后记 | 第60-6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