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缩略语/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5页 |
研究现状、成果 | 第12-14页 |
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14-15页 |
一、卡铂按AUC给药联合紫杉醇对卵巢上皮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 | 第15-27页 |
1.1 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1.1 入选和排除标准 | 第15页 |
1.1.2 受试者登记及分组 | 第15页 |
1.1.3 药品用法及剂量选择 | 第15-16页 |
1.1.4 研究步骤 | 第16页 |
1.1.4.1 入选本研究前7天内进行的项目 | 第16页 |
1.1.4.2 研究中评估 | 第16页 |
1.1.5 剂量调整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1.6 评价标准 | 第17页 |
1.1.7 统计方法 | 第17页 |
1.2 结果 | 第17-24页 |
1.2.1 入选患者的一般特征 | 第17-19页 |
1.2.2 近期客观疗效 | 第19-21页 |
1.2.3 不良反应 | 第21-24页 |
1.2.3.1 血液学毒性 | 第21-22页 |
1.2.3.2 非血液学毒性 | 第22-24页 |
1.3 讨论 | 第24-26页 |
1.4 小结 | 第26-27页 |
二、CBP在晚期卵巢癌上皮癌患者中的药动学研究 | 第27-51页 |
2.1 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1.1 仪器与试剂 | 第28页 |
2.1.1.1 仪器 | 第28页 |
2.1.1.2 试剂 | 第28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1.2.1 溶液配制 | 第28-29页 |
2.1.2.2 色谱条件 | 第29页 |
2.1.2.3 样品处理 | 第29页 |
2.1.2.4 病例选择 | 第29页 |
2.1.2.4.1 入组 | 第29页 |
2.1.2.4.2 给药途径和剂量 | 第29页 |
2.1.2.4.3 样品采集 | 第29页 |
2.1.2.5 系统适应性试验 | 第29-30页 |
2.1.2.5.1 水溶液被测物质专属性 | 第29-30页 |
2.1.2.5.2 血浆中各峰位置确定 | 第30页 |
2.1.2.6 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30页 |
2.1.2.7 最低检出限 | 第30页 |
2.1.2.8 精密度试验 | 第30页 |
2.1.2.9 准确度试验 | 第30页 |
2.1.2.10 稳定性试验 | 第30页 |
2.1.2.11 样品含量测定 | 第30-31页 |
2.1.2.12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| 第31页 |
2.2 结果 | 第31-47页 |
2.2.1 卡铂色谱图 | 第31-33页 |
2.2.2 血浆中卡铂标准曲线 | 第33-34页 |
2.2.3 最低检出限 | 第34页 |
2.2.4 方法精密度 | 第34-35页 |
2.2.5 方法准确度 | 第35-37页 |
2.2.6 血浆样品稳定性考察 | 第37-40页 |
2.2.6.1 室温稳定性 | 第37-38页 |
2.2.6.2 长期低温条件下的稳定性 | 第38-39页 |
2.2.6.3 冷冻-融化稳定性 | 第39-40页 |
2.2.7 卡铂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的测定 | 第40-42页 |
2.2.8 药动学参数 | 第42-45页 |
2.2.9 理论AUC与实测AUC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2.2.10 药动学参数比较 | 第46-47页 |
2.3 讨论 | 第47-50页 |
2.3.1 实验方法的建立 | 第47-48页 |
2.3.1.1 测定波长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2.3.1.2 血样提取方法的选择 | 第48页 |
2.3.2 药动学相关疗效分析 | 第48-50页 |
2.4 小结 | 第50-51页 |
全文结论 | 第51页 |
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7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57-58页 |
综述 | 第5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