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缩略语表 | 第7-9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9-12页 |
| Abstract | 第12-15页 |
| 前言 | 第16-17页 |
| 文献回顾 | 第17-31页 |
| 1 HVSs 节律 | 第17-22页 |
| 1.1 一般特征 | 第17页 |
| 1.2 起源 | 第17-19页 |
| 1.3 功能假说 | 第19-20页 |
| 1.4 调节机制 | 第20-22页 |
| 2 同步振荡 | 第22-24页 |
| 2.1 同步 | 第22页 |
| 2.2 振荡 | 第22-23页 |
| 2.3 意义 | 第23-24页 |
| 3 多巴胺受体 | 第24-31页 |
| 3.1 分类 | 第24-25页 |
| 3.2 脑内分布 | 第25-27页 |
| 3.3 功能 | 第27-28页 |
| 3.4 激动剂与拮抗剂 | 第28-31页 |
| 实验一:氟哌啶醇对大鼠皮层 HVSS节律和面部肌电的影响 | 第31-43页 |
| 1 材料 | 第31-32页 |
| 1.1 实验动物 | 第31页 |
| 1.2 主要试剂 | 第31页 |
| 1.3 主要器材 | 第31-32页 |
| 2 方法 | 第32-34页 |
| 2.1 动物分组 | 第32页 |
| 2.2 皮层脑电和面部肌电电极置入 | 第32-33页 |
| 2.3 脑电信号和肌电信号记录 | 第33页 |
| 2.4 行为学检测 | 第33页 |
| 2.5 HVSs 节律纳入标准 | 第33页 |
| 2.6 脑电功率谱分析 | 第33页 |
| 2.7 统计学处理 | 第33-34页 |
| 3 结果 | 第34-39页 |
| 3.1 氟哌啶醇对大鼠僵直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3.2 HVSs 节律的一般特征 | 第35页 |
| 3.3 HVSs 出现期间面部活动及肌电特征 | 第35-36页 |
| 3.4 氟哌啶醇对面部活动及肌电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3.5 氟哌啶醇对 HVSs 节律个数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3.6 氟哌啶醇对 HVSs 节律持续时间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4 讨论 | 第39-43页 |
| 实验二 多巴胺受体在大鼠皮层 HVSS节律调节中的作用 | 第43-53页 |
| 1 材料 | 第43-44页 |
| 1.1 实验动物 | 第43页 |
| 1.2 主要试剂 | 第43页 |
| 1.3 主要器材 | 第43-44页 |
| 2 方法 | 第44-46页 |
| 2.1 动物分组 | 第44页 |
| 2.2 皮层脑电电极置入 | 第44-45页 |
| 2.3 脑电信号记录 | 第45页 |
| 2.4 HVSs 节律纳入标准 | 第45页 |
| 2.5 统计学处理 | 第45-46页 |
| 3 结果 | 第46-50页 |
| 3.1 氟哌啶醇增强 HVSs 节律 | 第46页 |
| 3.2 阿扑吗啡抑制 HVSs 节律 | 第46-47页 |
| 3.3 氟哌啶醇+阿扑吗啡对 HVSs 节律强度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| 3.4 SCH23390 对 HVSs 节律强度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4 讨论 | 第50-53页 |
| 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66页 |
|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