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缩略词(Abbreviation) | 第8-9页 |
1 前言 | 第9-17页 |
1.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概况 | 第9-13页 |
1.1.1 病原学特性 | 第9-10页 |
1.1.2 分子生物学特性 | 第10页 |
1.1.3 流行病学特性 | 第10-11页 |
1.1.4 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2 LAMP技术 | 第13-16页 |
1.2.1 LAMP技术的原理 | 第13-15页 |
1.2.2 LAMP技术的优点 | 第15页 |
1.2.3 LAMP技术在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4页 |
2.1 材料 | 第17-18页 |
2.1.1 菌株及质粒 | 第17页 |
2.1.2 培养基 | 第17页 |
2.1.3 主要试剂 | 第17页 |
2.1.4 主要器材 | 第17页 |
2.1.5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17-18页 |
2.2 方法 | 第18-24页 |
2.2.1 细菌基因组及质粒提取 | 第18-19页 |
2.2.2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| 第19页 |
2.2.3 菌株复苏鉴定 | 第19-20页 |
2.2.4 prfA基因的扩增 | 第20页 |
2.2.5 LM的prfA基因的鉴定 | 第20-21页 |
2.2.6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| 第21页 |
2.2.7 HNB-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| 第21-23页 |
2.2.8 临床样品检测 | 第23页 |
2.2.9 LAMP试剂盒组装及保存期试验 | 第23-2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5页 |
3.1 菌株复苏鉴定 | 第24页 |
3.2 prfA基因的扩增 | 第24-25页 |
3.3 prfA基因的克隆分析 | 第25页 |
3.4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| 第25-28页 |
3.4.1 PCR检测反应体系优化 | 第25-27页 |
3.4.2 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试验 | 第27-28页 |
3.4.3 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试验 | 第28页 |
3.5 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| 第28-35页 |
3.5.1 LAMP靶基因选择 | 第28页 |
3.5.2 LAMP引物设计与筛选 | 第28-29页 |
3.5.3 LAMP反应显色剂工作浓度确定 | 第29页 |
3.5.4 LAMP检测反应体系优化 | 第29-33页 |
3.5.5 HNB-LAMP检测方法的特异性试验 | 第33-34页 |
3.5.6 HNB-LAM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试验 | 第34页 |
3.5.7 PCR与HNB-LAM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比较 | 第34-35页 |
3.6 临床样品检测 | 第35页 |
3.6.1 临床分离株生化鉴定 | 第35页 |
3.6.2 PCR法和HNB-LAMP法检测和符合率评价 | 第35页 |
3.7 LAMP试剂盒保存期试验结果 | 第35页 |
4 讨论 | 第35-38页 |
4.1 靶基因prfA的选择 | 第35-36页 |
4.2 LAMP方法建立的思考 | 第36-38页 |
4.2.1 LAMP方法的选择 | 第36页 |
4.2.2 样品的前处理 | 第36页 |
4.2.3 引物设计筛选 | 第36页 |
4.2.4 气溶胶影响 | 第36-37页 |
4.2.5 冷启动优点 | 第37页 |
4.2.6 检测方法评价 | 第37-38页 |
结论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