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共同作用发展状况 | 第12-15页 |
1.2.1 国外发展状况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发展状况 | 第14-15页 |
1.3 岩溶区建筑抗震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.1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.2 岩溶地基基础的研究 | 第16页 |
1.3.3 岩溶地基基础的形式 | 第16-17页 |
1.4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4.1 静力理论 | 第17-18页 |
1.4.2 反应谱方法 | 第18页 |
1.4.3 动力时程反应分析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.4 位移分析法 | 第19页 |
1.4.5 能量分析法 | 第19页 |
1.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地基-基础-结构共同作用动力有限元理论研究 | 第21-34页 |
2.1 动力时程分析有限元的基本理论 | 第21-26页 |
2.1.1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1.2 动力平衡方程及分析方法 | 第23-26页 |
2.2 粘弹性人工边界 | 第26-32页 |
2.3 动力分析中的阻尼 | 第32-3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岩溶地区地质性状研究及动力力学模型的确定 | 第34-42页 |
3.1 Drucker-Prager本构模型 | 第34-37页 |
3.2 岩溶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与模型参数的确定 | 第37-41页 |
3.2.1 抗剪强度c、(?)值 | 第39-40页 |
3.2.2 岩溶地基弹性模量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岩溶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| 第42-54页 |
4.1 工程地质概况 | 第42-43页 |
4.2 地震波的选择 | 第43-45页 |
4.3 粘弹性人工边界 | 第45-47页 |
4.3.1 计算模型 | 第46页 |
4.3.2 计算结果 | 第46-47页 |
4.4 地震波在岩溶场地土层传播的基本规律研究 | 第47-51页 |
4.5 土洞对岩溶地基地震反应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岩溶地基-基础-框架结构整体地震反应分析 | 第54-70页 |
5.1 算例介绍 | 第54-55页 |
5.2 共同作用地震反应分析与固基假定地震反应分析的对比 | 第55-61页 |
5.2.1 计算模型 | 第55-56页 |
5.2.2 动力特性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2.3 地震反应分析结果 | 第57-61页 |
5.3 土洞的存在对高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| 第61-65页 |
5.3.1 计算模型 | 第61-62页 |
5.3.2 动力特性分析 | 第62页 |
5.3.3 上部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4 岩溶地基的刚度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| 第65-69页 |
5.4.1 动力特性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4.2 上部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对比 | 第66-6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6.1 结论 | 第70-71页 |
6.2 展望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8页 |